第 35 章 明末农民起义12(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如果是一开始明朝只是试探着支援一下朝鲜的话,那么平壤输了之后大明就开始认真了。

    当时恰好李如松平定了之前说过的哱拜叛乱,于是朝廷任命他为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让他的两个两个弟弟李如柏李如海为副总兵。李如松统合了辽东各兵镇约四万的兵力,其中还包括了三千戚家军,开赴朝鲜。

    --对,大名鼎鼎的戚家军在抵御东南沿海的倭寇后就被调到山海关这边了,后来还发生了讨薪惨剧,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朱元璋听着天幕上讲解的具体军事部署,不由得皱起眉头。

    这李如松就这么厉害?还要等他在西北平叛完了之后立马调回东北?

    而且让他的两个弟弟来当副总兵,那不就是个妥妥的“李家军”么?就如同北宋那些世代将门一般。

    虽然他划了军户,让他们世代从军,但军队的把控还是需要握在皇帝的手里的,因此对于喜欢大权独揽的他而言,一听到这种情况,就开始本能的警觉起来。

    是了,天幕说卫所兵早就溃烂,打仗全靠募兵,尤其精锐都是将领的家丁。

    唉,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让他老朱能怎么办?都怪他那些不肖子孙,把他的政策败坏成这样,哼。

    算了,回头还是和老徐他们好好商量商量吧。

    不肖子孙也是他老朱的骨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廷动员辽东,准备增兵的时候,我们大明的都督佥事、龙虎将军,建州女真大汗,日后的大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向明朝朝贡马匹贸易后,派使臣去朝鲜,说愿意出兵援助朝鲜。

    朝鲜国王和大臣商量一番后,非常礼貌的表示:婉拒了哈。

    因为当时日军打的上头,已经越过了半岛的边境线,打败了海西女真二十多营,所以朝鲜君臣觉得,努尔哈赤是找借口去吞并海西女真,不会真的来半岛帮忙。

    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建奴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慢慢崛起,意图统一整个女真部落了。]

    朱棣面沉如水,总算搞清楚他大明是被谁亡国的了。

    竟然是听都没怎么听过的一个小部落!

    这二百年真是沧海桑田呐。

    不过因为从他有记忆起,他们一家子就在和蒙古打仗,所以他对于蒙古的历史了解的颇为详细。

    他记得,成吉思汗一开始也是像金朝称臣纳贡,甚至帮金朝出兵平叛的。然而成吉思汗通过各种合纵连横的结盟、讨伐、吞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统一蒙古高原,等金朝那坠入中原花花世界,早已腐朽的朝廷反应过来时,已经无力制服这头猛虎了。

    没想到他的子孙竟然没有吸取教训,也走了这条老路。

    简直没脸见祖宗。

    [李如松确实是当世名将,而且虽然土木堡之后神机营雄风不再,但大明怎么说生产力和科技还是碾压周边国家的。

    因此李

    如松一波兵线压上去,数百门火炮跟不要钱似的洗地,一下子就把朝鲜日本给镇住了,只用了半个时辰就拿下了平壤。

    朝鲜的史书记载是这样的:“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

    朱棣欣慰的点头:自然该如此!若是他的神机营没被败家鳖孙被糟蹋了,那肯定更厉害!

    秦始皇真的很馋。

    十年前他让方士去研究炸炉之事,虽然有了一些成果,但不知为何威力远远不够,也不是天幕上那般一颗颗黑色的药粒,而且因那炮筒只能用昂贵的青铜,而做不出来铁质。因此只能作为辅助,还不够成为战略利器。

    所以他现在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天幕上百炮轰城的画面。

    [平壤一战,明军击败小西行长守城的一万多人,自身阵亡790人,而日军则损失了九千多,是一场碾压性的大捷。

    拿下平壤后,又接连收复开城、汉城--也就是今天韩国的首都首尔,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在一个叫碧蹄馆的地方遭遇了日本大军的堵截。]

    [朝鲜的内政真的很拉胯,就算明军拿下平壤,后续大军的补给依然很费劲,而且当时他们半岛上还瘟疫横行,因此李如松打算速战速决,战线拉的很长,在碧蹄馆的仅为前锋,不到五千人。

    也因为李如松的轻率进军,导致这部前锋被大量日军包围,几乎陷于死地。]

    李世民倒不是很担心,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打仗,也经常仗着一手神射,只带少量精锐去冲阵或侦查,这李如松既然是名将,还有火炮,应该不会输吧?

    [双方激战半晌,李如松亲自断后,明军成功突围后撤,但损失也不小,所以这一场,到底还是明军输了。]

    李世民:……行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