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忠贤的怨念(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说制度制约,就是天启也没给过他机会。

    别看天启好像无心朝政,其实明白着呢。要知道,这位经常一边做木匠活一边听锦衣卫的密报,朝廷上下有多少事能瞒住天启?

    当然,这期间他也获得了足够的好处,捞取钱财,封荫子侄,又广收干儿子干孙子以巩固地位。

    甚至,莫名其妙的,他一个大字不识,居然有人提议在国子监为他立祠,“宜建祠国学西,与先圣并尊”。

    可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整个大明官场贪墨成风,谁又能独善其身?

    拉帮结伙?从大明建国,什么时候不拉帮结伙了?东林搞朋党不说,当初不也与太监王安勾勾搭搭吗!

    只是,终究还是得意忘形了啊!

    称九千岁!

    太子的称呼也仅仅是千岁啊!

    这一条,天启不在乎,多少次亲耳听到,天启也只是一笑带过。

    可如果新皇在乎的话,他有多少脑袋都不够新皇砍的。

    对自己的下场,他也有过考虑。

    明朝历史上,权阉就没有哪个能有个好下场,这一点他早已有所预料。

    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要知道天启刚刚二十多岁,他则垂垂老矣,最好的也是最可能的他会死在天启之前,人死债消,估计也没多少人会与一个死人计较。

    哪知道天启会死的这么早啊!

    只能祈求新皇看在他这些年替天启背锅以及多少有一些苦劳的份上,再顾念一点天启临终嘱托的旧情,也不求退路了,能给他一条活路就满足了。

    “雷霆雨露皆是皇恩啊!”魏忠贤喃喃自语,不胜唏嘘。

    若是魏忠贤知道后来史书吹捧崇祯“不动声色,神明独运,无一人之助,而诛逐元凶。”他一定会嗤之以鼻。

    用后世的说法,他魏忠贤就是骨灰级影帝,在他面前,崇祯这新晋毛头小伙子秀啥演技啊!

    之所以束手就擒,非不知,是不能也。

    ---------

    乾清宫。

    朱由检这些日子一直窝在这里,除了必要的活动谁也不见。

    原因是,朱由检已经不是朱由检了!

    身体还是那个身体,按照后世的说法,思宗,庄烈帝,崇祯,怎么称呼都行,反正就是朱由检。

    可身体里的灵魂却换了,换成了一个来自于二十一世纪的灵魂。这个灵魂叫武强,普普通通一个混日子的小职员,三十多岁,平时爱好玩战争游戏与看网文。

    某次应酬照例喝的大醉,醒来后却懵逼了,战战兢兢的摸索了几天之后,总算搞明白了现在的处境——天启七年九月,朱由检。

    莫名其妙!

    特么的,穿越成了亡国之君!

    比醒来后听到一句“大郎,该吃药了”强多了,至少,还能有十七年的性福生活,然后就可以自挂东南枝了。

    骂一句再安慰自己一句,每天都要来上这么几次。

    当然,自挂东南枝是不能的,打死都不挂!

    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思索以后的路怎么走,是直接跑路去江南还是留下挽救这个王朝,又该怎么挽救。

    跑路最简单,作为穿越者也没有什么顾虑和负担,早点跑路,去混个安享晚年还是问题不大的。

    挽救?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帝国内外交困,几乎在各方面都面临困境。

    军事,帝国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内有陕西叛匪;卫所军制已经崩溃,募兵又负担不起;军官腐败不说,还出现了军阀化的苗头。

    政治,官僚阶层除了捞钱就是忙于党争,遇事除了推诿就是拖延;而在基层,胥吏与士绅共同把控权力侵吞税赋鱼肉百姓,官吏一起努力挖掉大明的基石。

    上下信息传递也出了问题,庙堂之上根本了解不到下面真实的情况。

    比如历史上的陕西,今年三月已经出现民乱,可直到明年在地方官瞒不住的情况下,朝廷才知道这个消息。

    财政,年年入不敷出,各地方逋赋严重——所谓逋赋,就是欠税;三大殿工程消耗了五六百万两银子,多年积蓄消耗大半。

    经济方面,江南繁花似锦的表面下隐藏着粮食危机。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的江南,粮食已经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依赖湖广粮食供应。

    更倒霉的是,老天爷仿佛也看大明不顺眼,正赶上小冰河时期,北方五省天灾不断,人相食易子而食的传闻不断。

    跑路简单,可是不甘啊!

    前世网络上,无数人为这个汉人王朝感到可惜,总是在幻想如果能让其延续下去,汉族会不会少受一些苦难。

    如今有了机会,能不能在遍地荆棘中趟出一条血路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