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救灾(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芦台场属于长芦盐场,位于宝坻县东南沿海,海边排列着大小不一的盐池。

    盐场北边就是沙河,放舟于海中向南则通海河。

    盐场编有145户947丁,起初每丁每年要上交1600斤盐。

    后来改为折银,丁银大约五六钱,灶地、草荡地每亩银0.001-0.01不等。

    比起田赋银0.033的税率低多了。

    曹化淳在这里一口气买下120顷地,包括了王家庄、到葛各庄之间所有的滩涂地、草荡地。

    地块呈长方形,沿海边长十余里,宽二三里不等。

    四千多招募的流民壮丁,正在这里挖掘沟渠、盐池,休整道路、建造由汤若望设计的风车。

    巨大工地上沟渠纵横,沿着沟渠排列着一个个长条形的盐池,每个盐池大约三亩的样子,差不多够一家两个壮丁照看。

    壮丁每日工钱三分银子,盐池建好后愿意留下的则是每月1.5两。

    连壮丁带家属万余人,分成十余个聚集点,住在简陋的窝棚里。

    各处都设有粥棚,每石6钱银子的粟子熬制的粥管饱。

    壮丁油水不够的话,那只能自行掏钱买了。

    老弱妇孺做饭送饭之余,则在看顾孩童、休整窝棚,顺便谈论着还回不回家乡。

    如果不回家乡,则需要向东家借钱盖房,还要计算多久才能还清。

    ------

    买地花的银子不多,这里的荒地大都属于官府,二三两就能买下。

    如果需要的话,曹化淳计划将盐田再扩大一倍。

    粥棚,按照每人每月三斗的大明官方标准计算,也就几千两。

    也不是没有麻烦。

    这里除了编定的盐户之外,也有势豪雇佣乡人开辟的私盐池。

    起初还有些争执,不过在看到几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后,诸人很识趣的偃旗息鼓自认倒霉。

    当然,发动些士绅上书朝廷控诉太监扰民害民是必须的。

    ----

    北方的河流,大都是冬春结冰、干涸,夏秋则河水泛滥。

    其中尤以永定河、滦水、滹沱河为甚,有道是‘其势猛,其流濁,其消落无常,势不可制’。

    当此大旱之时,搞水利工程也就成了一举两得的事情。

    十数处工地同时开工,疏浚河道整修大堤,于堤上广植榆柳等树木。

    也顺便建了几个闸门、挖掘了几条沟渠用作灌溉。

    与盐场一样的工钱,家属同样吃粥棚。

    修完堤坝如果还有灾情,那只好继续修路了。

    太监们则吃住在大堤上,往来监视检查,因为以后谁负责的河段万一决口,脑袋可就会搬家了。

    施鳯来曾提出效法左光斗开辟水田,结果被魏忠贤好一顿嘲笑。

    开辟万亩水田倒是容易,只要舍得银子,河流两侧尽可以开辟出数千顷。

    可只需或三五年,一场大水就会将所有心血摧毁。

    浪费银子不说,还免费附送一批灾民。

    这就是为什么从明朝到清朝,北方水田始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为了削减漕粮、减轻江南人的负担,从汪应蛟开始明朝官员几次开垦水田,都是旋即废弃。

    百姓都是贪利的,如果不是不得已怎么舍得废弃。

    当然,大明官员是不会记载这个的,他们只会说是因为北方人怕加赋才阻挠的。

    -----

    朝政依然没多少起色,朱由检也不急,每日里只是默默的观察着。

    京师内也不安稳,米价一度涨到每石1.2两,不过在曹化淳派人去好言相劝一番后,粮商幡然醒悟主动将粮价降回到一两。

    宣府斗米三钱,朱由检本来打算用储备的大米把价格拉下来,魏忠贤一句话就让他打消了念头:“何必如此费事呢?

    大明律对此是有专门条例的,派个人去说一声,谁如果不想要命了就继续涨吧!”

    哑然失笑,忘了这是大明啊!

    好像没有什么人泉可讲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