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补救(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恼的很,这几句重话挨得有些冤枉。

    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也不错。

    为官之道就是如此,即使可以做的尽善尽美的事情,大多也必须留些不大不小纰漏给上官看,即使是弄几个错别字也行。

    因为很显然,如果你让上官没有发挥的余地,不就显得上官太也无能吗!

    这一套,用在皇帝身上,应该也不会错。

    朱由检不知道他的想法,如果知道肯定会哭笑不得——作为皇帝,已经无需这些来体现权威。

    他关心的重点是银子。

    不要小看这些胥吏,也无需参考后世的小官大贪,大明有记载的家财万贯的胥吏多了去了。

    要知道官员常换,胥吏任期却长达九年,加之种种弊端,其实是很少换的。

    大明朝廷每年出入税赋、辽饷六七百万,即使按照一成落入这些胥吏之手,这十几年下来也是很可观的。

    预期也不高,每个胥吏弄出两三千两银子就很满意了。

    户部400胥吏,其余各部相关胥吏至少有200,诱人的很。

    ------

    再处理户部事务。

    “已经五六天了,朝政却毫无头绪,户部的事,朕很失望。”

    “臣等无能。”魏忠贤、曹化淳忙起身请罪。

    摆手示意二人坐下:“既然理不出个头绪,为何不另起炉灶?”

    “陛下的意思?”

    朱由检叹了口气,他一直在等郭允厚的主动表现。

    可惜,郭允厚没有一点出头的意思。

    “搁置以前的账簿,盘查各库以此为底子重新设立账目。

    以前的账簿清查完毕后,或结余或亏空列入新的账簿。”

    “臣遵旨。”

    “新的账簿不必再将各笔赋税指定用处,计算有多少家底及收入,再计算各处开支数额后量入为出。”

    将想法大略讲解一番。

    其实很简单,就是收支统一管理。

    魏忠贤不太懂,反正皇帝交代了什么,他去做就是了。

    曹化淳却明白的很,闻言登时愁眉苦脸。

    增加的工作量太大,账簿管理也会复杂很多。

    每年年底光是预算就需要大量的统计、汇总工作,到年初又要核算一年的执行情况

    户部现在有四百余吏员名额,如果这么一改,恐怕得增加一半。

    而且,这方案与户部现在的十三清吏司设置有冲突。

    严格说起来,大明户部就不是一个财政管理部门,而是一个执行部门。

    二百年沿袭下来,每一笔赋税从征收到使用都是规划好的,户部要做的只是按照规划中转一下。

    在此模式下,十三清吏司各自负责一省,按部就班做着接收-转发的工作。

    根子还在朱元璋身上。

    这货觉得,将财赋收归朝廷再发下去,会增加很多无谓的开支。

    还是以山东为例。

    山东有一笔10两银子的赋税,而山东卫军同时有一笔10两银子的军饷待发,如果交到朝廷再发下去,显然会增加运输成本。

    干脆,别上交了,就近支付吧。

    就这么着,只有各地结余和需要长途转运的开支,才会在朝廷这里中转一下。

    朱元璋初衷是好的,可结果很明显,僵化的财政体制最终成为大明灭亡的主因之一。

    很显然,如果改动这个制度,就必须对户部机构进行改革。

    很显然,半路出家搞财务的曹化淳没有这个能力。

    “此事已不是臣能做到的了,臣无能,让陛下失望了。”曹化淳考虑再三,还是将想法说了出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