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漕运(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漕船。

    漕船需要定期补充,各船厂有五年造一次,有十年造一次。

    折算下来,

    每年需要造1600所艘,折银大概在16万两,按照金花银每石折银0.25两的比例折成米大概是64万石。

    各种漕夫。

    运河闸门众多,清淤之外还需要日常维护河坝,还有维护运河水源的,名目繁多。

    这些漕夫也要工钱,各项合计大约在46万两银子,如果按照金花银的比例计算,折米164万石。

    就是说,为了运送这400万石漕粮,每年固定费用就达到了328万石。

    即使不折米,每年花费也在150万两白银之上。

    这费用在哪出?

    百姓,除了百姓没人会出。

    江南漕粮,每石加耗多者七八斗,少者也有三四斗。

    还不止,整个运输路线就是一条贪墨之路。

    首先,运军接收漕粮时盘剥百姓。

    加耗之外,又要‘湿润’米,就是说你的米没晒干,要多收点补充路上损耗。

    还要‘纲私话会’,就是路上的酒饭钱。

    除此之外,踢斛淋尖.大小斗之类的就要看关系如何了。

    然后,路上各闸门各及河浅需要转运处开始楷漕丁的油水。

    最后到达京师交付粮仓时,漕丁最后再受一次盘剥——按例每石加八升之外,验收时每斛装粮要高出三四指。

    整个过程,从百姓到漕丁到朝廷,无人受益。

    百姓多付出许多粮食不必多说。

    漕丁半年漂泊在运河上,受各处盘剥,又有漂没.运河北端结冰之风险,最后顶多混个温饱。

    朝廷更是花费巨大。

    因此,温体仁建议,仿隆庆年间与万历初年旧例,打造招募千石海船拨出部分漕粮试行海运。

    实际上,大明历代有识之士对漕运弊病都了如指掌,也曾三次试行海运。

    第一次是探路,5艘船6月17从淮安出发,8月3日到达天津卫,历时一个半月。

    第二次300艘船载12万石粮食,也算顺利。

    第三次同样是300艘船,12万石粮食,半途遇风浪损失7艘,还能接受。

    只是,反对声太大,海运终究是无疾而终。

    谁反对?

    漕军军官,漕运文官,各地地方官。

    军官不必细说,无非是吃空额与克扣粮饷.盗卖漕粮。

    地方官也不必说,招募夫役维护运河,只要动用钱粮,自然少不了好处。

    漕运文官更不必说,万历时漕抚李三才‘家资五百万’。

    还有一个更大的,没有特定人物的受益群体——运河沿岸借助漕运兴起的城市群。

    可想而知,改海运会有多大的阻力。

    更棘手的是,12万漕丁如何安置。

    温体仁也提出一些建议。

    海运消化部分漕丁。

    以千石海船为例,每船30水手,能解决三五万人。

    漕丁转屯粮,又能消化一部分。

    漕粮虽废,运河却在,部分漕丁转为商人运货谋生。

    貌似有些可行性。

    这就尴尬了。

    他是真的不想这时候动漕运。

    一者是牵扯有些大,事情有些棘手。

    二者是没有维持海上秩序的能力。

    运河上都有盗贼横行,如果海运,海盗那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人家温体仁积极性这么高,总不能打击吧?

    考虑几天后决定交给魏忠贤,朝廷上吵上几个月,筹备海船再拖几个月,也就到了冬季了。

    估计最快,也得明年三月才能成行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