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皇家(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得哭着喊着日子没法过了。

    关键这住宅还死贵死贵的,动辄就要千万两开销。

    大明皇帝差不多隔上几十年刚攒了点家底子,可以不用为银子发愁时,‘咣’!

    失火了!

    得,官员太监们幸福了,大伙向前冲啊!

    前面老多银子了。

    这尼玛,攒了几十年的家底,算是给官员太监们攒的!

    貌似后来满清也有这毛病,皇宫隔上几十年如果不失火,这就不是皇宫了。

    朱由检有时候都会很恶意的猜想,这火到底是老天爷不给面子,还是官员太监们手痒痒了?

    ————

    琢磨着,就想起来宗室了,是不是砍他们一刀?

    想了想又有些不忍。

    真的不忍。

    怎么说?

    除了一些新封的王爷与各支王爷本支外,其余宗亲大都穷的一逼!

    为什么这么说?

    问题还是出在折钞上。

    大明皇帝实在太穷,穷的坑完官员坑宗室,自家人都不放过。

    早在嘉靖时候就开始坑了:亲王岁减500-2000石,郡王、将军禄米七分折钞,中尉六分折钞,郡县主、郡县乡君及仪宾八分折钞。

    禄米折钞,每石按照十五贯发放。

    这尼玛,十五贯?

    现在宝钞币值多少?

    一贯=0.1文铜钱。

    根据铜钱的成色不同,大约600-1000文铜钱=1两银子。

    就是说,每石禄米折银不足3厘,0.003两,京师物价每石米1两,只多不少,自己算吧。

    因此近千万的定额,实际才发放20%上下,不超过2-300万石。

    占大明朝廷收入大概10%。

    实际上,现在大概有十几万宗室,在册的。

    不在册的?

    并不是姓朱就是皇族的!

    平均起来,似乎也能过,可是不管什么事,只要一平均……

    大伙都懂的。

    如果按照网上传说的百万宗亲,那这日子也别过了,找根绳上吊还能少受点活罪——大明规定宗亲除了在家窝着啥也不许干,靠这点俸禄过日子显然是活受罪。

    而且大明还有个规矩,宗亲无论是起名字还是袭爵.新封爵.婚嫁,都要朝廷批准。

    有权力在手,各地方官也乘机揩油,不给钱?

    不给钱就不给你上报文书!

    到最后白发未婚的也有,到死连正式的大名都没有的也不稀奇。

    所以地方官给朝廷的报告上说:‘故自郡王以上,犹得厚享,将军以下,多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势所必至,常号呼道路,聚诟有司。守土之臣,每惧生变。’

    什么意思?

    坑的太狠,将军以下的宗室日子没法过了,号哭于道路,聚在衙门闹事,地方官都开始担心他们会不会造反了。

    嗯,官员不光坑将军以下,亲王.郡王也照坑不误。

    比如著名的福王。

    都知道封给福王2万顷田地,据说是抢了多少民田。

    可没人告诉你,这些田其实是不在税册的田,而且,大多也不是普通‘民’田。

    这还得从朱元璋说起,这货穷人出身眼皮子浅,有一年一看收了两千多万石税赋,心满意足之下,也是体恤农民,就大手一挥:以后新开垦的田地都不许再收税。

    虽然以后清丈过几次田地,可税田始终维持在六亿亩上下。

    这下地方官高兴了,皇帝不收?

    我们收啊!

    士绅也高兴了,皇帝不要这地。

    我们要啊!

    而福王这些封地就是封在这些新开垦的,也不知道是谁家的田地上,所以官员才会与万历吵闹不休。

    真以为他们是为民着想?

    太天真。

    万历到最后也没斗过官员们,田给了,但是不许福王管理,要地方官管。

    2万顷,就是200万亩,即使按照法定的税赋每亩收3分银子,也是6万两银子的税赋。

    何况还有火耗等杂项。

    给福王多少呢?

    4万两。

    其余的?

    官员们就笑纳了。

    琢磨再三,朱由检觉得,普通皇室实在是有些下不去手啊!

    这些亲王郡王倒是名副其实的肥猪,可就怕出个宁王。

    毕竟,虽然叫肥猪,却绝不像肥猪,只是不会等死。

    不管了,以后再宰肥猪。

    美人在前,想这些糟心事干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