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一条没人走过的路(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材料合成很困难,先记下来…

    中途有不少问题,李威直接询问李子明的想法,李子明在系统的帮助下提出了概率最大的几种解决方法。让李威整个人的都越加精神。一旁的警卫员听不懂两人的交流。只为李总师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心。到后来,两人讨论的东西越来越深入,李威意识到这些东西不能让自己的警卫继续听下去,这对他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办公室里只剩下李威和李子明了。

    经过了漫长的讨论,李子明中途甚至都喝了好几杯水。但是李威只是看着两人讨论出来的凌乱不堪的东西。陷入了沉思。

    这几张慢慢的草稿纸,让李威看到了新型发动机的希望。但是问题也很多,虽然方案在李子明有如神助的情况下列出了好几种解决方式。但是可行性都有问题,昂贵倒是其次。只是有一些材料,以华夏的冶金水平,根本没有办法大量制造,但是这种材料又势必需要大量,靠实验室制备吗?制备出来的那么一点点产物,根本达不到使用量。哎,用钱砸出来吗?只是,这个设计方案还不能确定,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李威粗步估算了一下,如果国家愿意全力尝试这个方案,就算能一次成功,这个方案也最少要10亿的预算。

    10个亿,去赌一个方案,值得吗?李威犹豫了。思考再三,李威开头询问李子明:“子明,我姑且这么叫你。你的这个方案确实很巧妙很有创意。如果成功,甚至对我国的工业水平都可以起到拉升。但是,你确定你这个方案能成功吗?如果中间哪怕是有一个小小的环节出现错误,或者是出现卡壳,整个方案都会是一个笑话。而不出现意外的几率,我看不到。光是尝试都要消耗国家的10亿以上,你觉得,你这个方案…“

    李子明一听就明白了李总师的顾虑和担心。如果不是自己有系统,李子明也不敢尝试自己的方案,这个方案虽然看似完美,但是也很脆弱,中途没有一个环节能出错。哪怕是一颗特制螺丝钉都必须要按照规格生产出来中间的误差甚至不能超过0.01毫米.这个方案。确实是太冒险了。李子明思考了很久,说:

    “我明白您的意思,李总师。但是我认为要尝试,一定要尝试。我国和美利坚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差距差不多有10年。我们在发展,对方也在发展。这是我能看到的超车的机会。我认为应该尝试。当初核弹,我国在没有任何帮助下,也在多方困难中搞出来了。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现在的国力,为什么现在我们就不敢尝试了呢?“

    李威听了李子明的话没有回答。让李子明先去休息。自己在办公室点了一支已经许久没有抽过的烟,静静的思考着。

    从当初成飞设计灭-9的失败,到自己接过成为总设计师的职务。再到惊艳世界的灭-10的诞生。哎,到底是人老了啊,没有那种敢于拼搏的劲头了。将手里已经快要燃尽的烟熄灭。李威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在安排警卫员加急送往上京长安街之后。整个人也只能等待了。

    上京长安街,一封被重重传递的厚厚的信到了一位老人的手上。

    老人静静的看完了手上的信件。对警卫员吩咐到:“将科研院的侯院士请来“

    侯院士在看了信件以后,久久没有说话。

    老人也不着急,给这位同样年纪不小的院士倒了一杯茶,问道:“侯院士怎么了?这份方案有问题吗?“

    侯院士听到“方案“这两个字,知道面前的老人有了决断,缓缓的说:”从技术上讲,这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从实际上讲,我看到的是一条从没有被人走过的路。我不知道这条路的尽头会是什么。大长老,您做决定吧。“

    老人笑了笑,一双眼睛里流露出睿智的光芒:“我老了,不知道什么路不路的,我只是觉得,这个方案既然技术上可以实现,那么为什么不去做呢,李威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我知道,这里面的那句话他说给他提出的这个方案的,叫李子明的小伙子说的没错,这是值得尝试的,也是我们国家工业水平腾飞的一个机会。是机会,就要把握住。没有路,那就走一条出来嘛。”

    侯院士知道面前这个从40岁当选大长老一直做到现在这个年龄的老人一向有自己的判断,没有再多说什么。或者说,他心里也是期待着,万一这个方案完美实现了呢?

    老人拿起笔,只在信的最后写了简单的几个字:做,国家全力支持。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