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多的限制,诸如不提倡经商等其他生计,专注于骑马射箭,保持兵力。

    以上的政策在战乱时期或许能够凝聚兵心,转到在和平时期,却成了八旗贪图享乐的一部分,游手好闲、斗蛐逗鸟、好逸恶劳,逐渐成为他们的标签。

    他们活成了大清的“寄生虫”,还是尾大不掉、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的那一种,毕竟大清的建立便依靠八旗。

    待三藩平定后,八旗的兵力与精神状态已经有明显下滑;等大清战胜噶尔丹后,疆土基本上衡定,有小危险,但暂时翻不出什么惊涛波浪。

    在马佳芸兰提醒过后,胤祉便一直有注意这个,只是之前漠北未平,暂时不能把这个摆在明面上。

    现在噶尔丹的势力已经瓦解,蒙古一步步被塔娜收入囊中,大清陷入平稳时期,胤祉便将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不过凡事需要证据,直接上去说已逝皇玛法与汗阿玛的政策行不通、八旗会变成废物,这当然不行。

    胤祉选择以数据说话,先开始收集证据。

    他先借着噶尔丹的论功行赏,介入了兵部的辅助整理工作,又借着过去科普表格与出征噶尔丹在兵部累积的人脉,收集整理八旗二十多万士兵的个人信息表、汇总表。

    这确实是一个海量的数据库。

    好在胤祉不是一个人。

    他

    如今是亲王爵位,府上的附属官、侍卫等加起来有数十人,何况还有他从天南地北召集来的门臣。

    只能让大家伙繁忙一些。

    这样的大动作当然瞒不过在兵部很有话语权的大阿哥与大阿哥党,也瞒不过一直盯着胤祉的太子党。

    很多人不理解。

    不是说他们认为这样做完全没用,而是没有什么大用,战时士兵消耗更替速度很快,优秀的士兵迟早脱颖而出,和平时期,更不需要记录,连将领都不是人人认得,普通士兵可能一辈子遇不见一场战斗。

    但胤祉还是坚持做下去,还未统计完,已经在八旗里找到不少问题。

    尤其是在管理方面。

    清朝的八旗士兵不止在京城,还有边境、州县城市、海关港口、官府驻地、武库校场、驿站士兵等等。

    这样的规则并没有错,清军属于满人入关,少数民族政权,驻守士兵有利于对于各地政权的管控,促进满蒙汉相融等。

    但问题在于大政策方面下了,细节管控却有严重问题。

    因兵力过于游散,中央集权不够,满人地位过高,除了边防要塞外,各地的旗人堕落的比京城还快,出现不少死而复生、冒领军功、扰乱百姓、街头恶霸等乱七八糟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并不少见。

    当胤祉把问题一一摆出来时,康熙暴怒。

    还是那句话,八旗是清朝政权的支柱,政权即是他的底线,一旦触碰底线,他便化作吃人的猛虎。

    皇子阿哥们也很生气。

    不管内部如何竞争,他们至少目前都站在对大清有利的方向看问题。

    大阿哥与纳兰明珠在直郡王府上聊到此事。

    听明珠说出“彦亲王此举虽然高议,但也会得罪不少人,我们可以趁机收拢更多兵力()”时,大阿哥神情一愣。

    默了下,他叹:

    “二弟为大清殚精竭虑,爷不如远矣。?()?[()]『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

    纳兰明珠张了张口,他想说这都是收拢民心的手段,但也不得不承认,彦亲王目前为止干的全部事情,都是利于大清乃至于利国利民的事情,如果单纯为了收拢人心,他大可不必如此,有更多更好的办法。

    “太子更是差了天远,也好意思一直呆在他的位置上不下来。”这种时候,大阿哥也不忘打击一下对手。

    几乎同一时刻,毓庆宫的太子也在与索额图聊到此事,太子:“大哥在兵部,连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发现不了,还真是满脑子稻草。”

    可以说兄弟俩心有灵犀。

    至于太子对于胤祉,除了和大阿哥相似的情绪以外,还有一种羡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这个太子之位除了太子之外,什么都干不了、什么都不能干。

    若今天上奏八旗的人是他,汗阿玛怕是又会狠狠打压太子党,高高抬起胤禔那个蠢货。

    胤祉并不知道与他相关的类似剧情在不同地点上演,他只知道有了康熙的许可后,对于八旗士兵的资料整理更加顺滑,以前三个时辰才能理清的工作,现在一个时辰以内便可完全,甚至于更短。

    胤祉来畅春园除了因海外基建完成外,也是手上数据整理完,开始写奏折,来咨询一下额娘意见。!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