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万里露寒殿(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的抓狂着,耳边却又听见建文说到:“方大人,卓大人,子澄大人,你们的意见呢?如何处理燕王三个儿子进京的事?”

    方孝孺发言到:“回禀圣上,老臣认为趁这次扣下燕王的世子是恰当的,但是否就立即交给锦衣卫投入诏狱,还有待商榷。”

    “毕竟上个月,燕王进京,已经带动了三百多名言官随行闹腾,燕王有戍边的军功在身,处理他的事情,还是需要再谨慎些。”

    方孝孺破天荒的软了下来,换了以前,他肯定第一个跳出来支持齐泰的意见的。

    问题是,上次三百多名文臣言官,按道理说都是他的属下,而他作为满朝文官之首,居然没能控制住众多手下,“治下无能”这四个字,就差没正式从建文皇帝的口中亲口说出来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个月刚自杀了一个湘王,上个月又把燕王气得当场吐血,再上个月收兵蒙古和出兵围困北平,一波一波又一波,严重的刺激着文臣言官们的神经。

    万一又引来一次几百人的文臣言官上访围堵,就等于坐实了他方孝孺“治下无能”的罪过了。

    翰林院读书人的老师,满朝文官之首,连自己的学生和下属都管不好,卷铺盖回家算了。

    建文听了方孝孺的意见点点头,然后走到卓敬面前,关于削藩卓敬给建文上了一次奏折,似乎想法还比较多。

    “卓大人,你的意见呢?”

    卓敬年过五旬,性格稳重老成,他和黄子澄一样,也是因会试殿试成绩优异脱颖而出,官至户部右侍郎正三品。

    户部和兵部走得近,削藩这一政策,他自然也是站在齐泰一边的。

    唉——,只是户部已经有三个月都没有收到淮扬的盐税了,其他的税源被这个年轻的圣上上台之后就下令减免掉一大半,国库的钱几乎只出不进,这个节骨眼上可千万不能再打仗。

    持家过日子的人,深知柴米油盐贵。

    目前最重要的是,平稳过渡,不要刺激和激怒任何一方。

    所以他前几日,就削藩一事,专门上书奏折报给圣上。

    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兵不血刃,最好能不花钱,就能把事情办了。

    “回禀圣上,老臣认为,能兵不血刃就解决问题是上策。”

    “前几日,老臣已经上书圣上,建议圣上下旨改封燕王的封地,从北平改到南昌,北平距离京城应天上千里,而且燕王久居北平二十年,在北平根深蒂固势力庞大确实构成威胁,所以换个分封的地方,让他从头开始,一时半会就没有能力谋反了。”

    “老臣认为,这次不管关押还是不关押燕王的三个儿子,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关押了燕王世子,但毕竟燕王的军功战绩显赫,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落下过天下人的口舌非议,一旦把他儿子关押起来,万一刺激了燕王,加重了他的癔症,真的把他给活活气死了。”

    “那圣上您还得背上个气死叔父的罪名,免不了被满朝文武非议。”

    “不关押世子,祭祖大典办完就放他们回北平,又确实像徐大人所说的,留下了更大更不安全的隐患。”

    “放虎归了山,不知道会不会引来虎下山。”

    “所以老臣的建议是,圣上下令,改封燕王的封地,将其举家从北平迁到南昌,让他去一个全新的地方,根基全无,重新开始。”

    “南昌离应天也近,把燕王摁在眼皮子底下看着,他自然是掀不起大风浪的。”

    卓敬入仕为官也有三十年了,深谙官场处世之道,在这个节骨眼上,不管同不同意关押燕王的儿子,都是不妥的。

    同意关押,要怎么关?

    是听齐泰的交给锦衣卫关入诏狱,还是听徐辉祖的软禁起来关个几年再说?

    方孝孺已经打了个马虎眼了,文臣言官闹得凶,国库也虚空,关不关押又有何用?

    再者,关押的结果就是定罪,是定死罪还是活罪?又会引来巨大的争议。

    不关押,那万一后面真的出事,燕王真的被逼急了谋反,今天不同意关押的大臣,就成了千古罪人。

    而且,站在户部的角度,不花钱能办成事,才是重中之重。

    卓敬认为改封地,是当下最省钱又最不得罪人,也最不担责任的办法。

    “卓大人,改封地的奏折,朕已经看过了。”

    “只是,这改封地办起来还是挺麻烦的,不是才削了五个藩王,却厚此失彼,独独给燕王改封地,还给派去经济情况更好的中原富庶州府,这折腾半天下来,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建文一想到四叔就头疼,想起四叔上个月在养心殿,吐了一身的血,还不忘指着朕教训:

    “身为君王,要心怀天下,心怀江山,心怀百姓,不能只顾着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一亩三分地,只听信身边这仅仅几个人的意见。”

    “身为君王,要权衡利弊,要趋利避害,不能仅仅为了维护几个人的利益小团体就失了国家的格局和正统。”

    卓敬还提议把四叔的封地改到离应天这么近的南昌去?

    那敢情好,四叔就能随时找机会进宫来教训朕了。

    卓敬的意见被建文当场回绝了,吃了个瘪,却也并不恼不怒,他提的这个另辟蹊径的建议,至少是和在座的四个权臣的意见不冲突的。

    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还能笑呵呵和平共处。

    建文听完四个人的意见,似乎都不太满意,不是太极端,就是太保守,他走到一直没有说话的黄子澄面前,又像以前似的,拉住了黄子澄的袖子问:“黄大人,你的意见呢?燕王派三个儿子进京,要怎么处理合适?”

    扬尘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四个人发言,其中齐泰、徐辉祖、方孝孺三人都同意把人扣下来关押,只是扣押的期限和方式手段没确定。

    卓敬建议改封地,把王爷从北平派到南昌去,意见直接当场被建文小皇帝否了。

    那么最后一个黄子澄的意见,就很关键了。

    子澄大叔,你可千万别同意对我姐下狠手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