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勾栏瓦舍(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  “不行,王老神仙说了,他不同意我们不能...做...做那事。”

    方承志气的跳脚大骂,这个老骗子,人模狗样的还在三娘面前装X,简直是岂有此理。

    “三娘,那老家伙就是个骗子,今天你也看到了,还是我教他怎么缝伤口呢,他还追着我要麻沸散。你看我现在身体比之前还好,你别听他胡扯,我保证比之前还厉害。”

    三娘白了他一眼,啐了一口,红着脸道:

    “呸,人家才不管你是不是比以前厉害。老神仙说了他把你在地府救回来的时候你的灵魂得到了天帝赐福,不然你根本醒不过来。”

    “我擦,这个老梆子,什么瞎话都敢瞎编。”

    方承志真是服了,这老家伙连这种屁话都编的出来,三娘还对此深信不疑,真是有理说不清。

    任何时代人们相信的只是他们愿意相信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可悲又可笑的社会现象。

    三娘对王惟一这个老家伙的话深信不疑,宁死不从,方承志无奈之下只能憋着气,无精打采的跟三娘瞎逛。

    “三娘,快看,前面好多人。”

    前面不远处围满了人,灯火辉煌,喝彩叫好声不断,其中还有鼓锣声响起,人群外用简单的木杆栅栏围了起来。

    “是瓦舍勾栏唱戏的。”

    瓦舍好比电影院,勾栏则好似不同的影厅,有的大瓦舍能够同时容纳四五十个勾栏,他们眼前这个热闹的勾栏听动静应该是演杂剧的。

    此时的还没有门票的概念,赏钱全凭自愿,所以在汴京城的艺人全都是有两把刷子。

    场上的几个扮丑的男女穿着不同的衣服,好似在演一个唐朝百姓和地主的故事,地主演的又傻又蠢,惹得人们哈哈大笑。

    三娘也看的捂嘴偷笑,这时候的人接触的娱乐项目比较少,笑点比较低,要是在前世这种表演只能被饿死。

    宋朝的戏曲和印象中不同,此时的戏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就是最流行的杂剧也只是搞笑为主,演绎的不是完整的故事,而是好似小品,因此,宋人又将杂剧称为“滑稽戏”。

    方承志脑海中灵光乍现,他还想着怎么跟那些士大夫斗呢,他之前是想着做报纸宣传舆论,不过等他房子盖好、人工器具都弄好最少要三四个月。

    而戏曲小说却的影响可比报纸大的多了,凭他的见识和资料,他完全可以操控整个汴京的戏曲,通过世俗文化来影响老百姓,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观念,这是一种治本的办法。

    不过,他记忆中的很多戏曲、小说是不能用的,比如《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小说若是抄袭的话必须修改。

    修改什么?

    最起码把里面对天人感应的描写砍掉,他是反对天人感应的,再写一本天人感应的书籍?

    这不扯嘛!

    比如、赤壁大战诸葛亮搭台借东风,他完全可以写成诸葛亮是一个气象学家,通过观察气候、温度、云彩等方面判断出东风来袭。

    比如、五丈原诸葛亮七星灯借命,他可以写成诸葛亮是一个医学家,自知命不久矣想要用医术拯救自己,最后却因为被人打断失败。

    他完全可以在里面夹杂私货,把一些科学的东西写在里面,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探索,就算他的文学水平不够,经典会降格他也在所不惜。

    一本小说和一个民族的命运比起来算什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