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当代毕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拉丁字母更因易于输入,让方块字,这个传承几千年的文化载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

    值此紧急关头,正是发明家王永教授创造了王码五笔,缔造了汉字与26个西文按键的无缝连接,才化解了此次危机。

    五笔法出现之前,当时工人还是需要从硕大的字模盘上,逐字挑选汉字,确认无误后印在纸上制版。这种方式也称为排字,分采字和植字过程,还不能称之为打字,输入汉字时还不能校对,只要一出错就要重新照相制版,非常麻烦。

    当年计算机初入中华,汉字还因难以输入电脑面临着生死劫难。

    因为计算机本来就是从英语世界发展起来的产物,其键盘自然也是按照西文思维设计,26个字母即能拼出所有英语单词。

    想要用它来输入数以万计的汉字,在那个时期几乎是不可能的。

    无人解决输入法的情况下,国内外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称中国的方块字必将消失,中国文字注定要走上拉丁化道路的言论。

    不少人预言计算机将是汉字的掘墓者,用拉丁文代替汉字的呼声也此起彼伏。

    当时怀揣着3000块的王永明,便踏上了将无数汉字塞进26个按键的奋斗旅程。那时他跑遍了沪市、临安等各个情报所查阅资料,但都收获甚微。

    能找到的只有美国电脑界华人企业家王安基于三角编码法*的99键输入法。

    虽然它只用数字键即可操作,但却并不是只用9个键就能完成输入,而是真的共有九九八十一个键位。

    每个键位都包含了好几个字根,还需要用辅助键的方式,才能精确选字。毫无疑问,对这种键数庞大,难以记忆的输入法王永明决定采用。

    当时王永明还找到了主编英华大辞典的郑易里,拿到了其研究多年的“188键汉字编码方案”。然而当他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12000个汉字,根据编码图将字根分好类才发现也有800对重码。

    没有办法了。

    找不到现成的编码方案,王永明只能决定从零学起自己来做。一头扎进各种文字工具书中,开始对12000个汉字的字源和结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经拆分排列、反复检查,这12000多个汉字才化成了600多个字根。

    把汉字拆成字根,尚算有章可循,在这之后的合并字根才是最繁杂最让人崩溃的,600多个字根,一个字根便代表着一个按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现只有把字根不断归纳合并,才能实现键位的压缩和键盘的小型化。然而每减少一个字根,王永明就得把国家标准的7000多个汉字重新编码并多次检查。而每压缩一个键位,他又必须把之前排好的数以万计的卡片推倒重来。

    此外,汉字输入法还不是单纯的将汉字和词根排列。除了要像人形电脑一样不断试错外,还需要在bug——重码出现的时候想出新的方案解决。

    例如汪跟汗两个字,最后的一笔都是横竖,而“只”跟“叭”只是组成位置不同。一个完成这个复杂的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王教授想出了末笔字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