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庙堂之高,江湖之远。(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是明帝不想让西域就此脱离大汉的掌控,此处窦耿二人便是他派去的先头兵。

    “陛下,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都是我大汉一等一的将军,此次西征,一定会重现甘寿陈汤之壮举。”

    说话者正是耿恭,耿秉之堂弟。

    “但愿如此,回宫吧。”明帝看着身后的文武众臣,心情也是大好。

    凉州,就是今天的gs省河西走廊东端,与洛阳隔了几千里的距离。

    初秋时节,满树的叶已经开始换上黄金甲,马蹄声起,卷起一堆落叶随风飘零。

    军情紧急,窦固耿秉带着军令奔驰于官道,并未在路上做半点停留。

    他们从雒阳出发之时,也差不多是宁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

    汉军西出笛声哀,胡骑闻之去复来。

    明代戴良的《凉州行》生动形象的把边关景象写的出神入化。

    窦固耿秉来到凉州已有多日,驻守边疆的耿忠等人早就调齐兵马,等候着二人的到来。

    明帝把他们二人派到凉州,是为了操练兵马,备齐军械,以待时机出兵西域。

    “伯初,明日你就要离开凉州城,外出驻守张掖,来来来,满饮此杯。”

    席间七八个军将谈论着军事敌情,一小兵捧着壶酒斟了一圈,便离席而去。

    大敌在外,不宜饮酒酗酒,一杯已是底线。

    在窦固的带头之下,几人昂头饮下烈酒,凉州的寒气似乎也消散了几分。

    胡姬汉女弹奏着带着胡风的乐器,口中唱得却是正儿八经的汉家小曲。

    豪放狂野的胡乐配上温婉细腻的汉曲,别有一番韵味。

    “窦兄,今日一别,兴兵起军之日就是我们再见之时。今夜暂且放松一下,不谈军情,缓解多日劳累疲乏之躯。”

    窦固自然是满口答应,和在场的将军们聊着西北风情。

    经过几百年的经营,不少汉家儿女来到了河西四郡生活,周边的异族也逐渐被汉人同化,凉州城里胡汉杂居。

    胡姬通汉音,汉女奏胡乐。混血儿更是数量良多,华夏与胡人的文化通过这些地方相互交流。

    特别是在南匈奴归附大汉之后,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了。

    正在窦固等人聊得兴起之时,一个三十许的部曲督起身抽剑劈向面前的案桌,眼带泪花,拜倒在窦固面前。

    “两位都尉大人,末将斗胆,希望来日出征之时,可以让我为先锋!”语气甚是悲壮。

    在场的人都是凉州军里的同僚,自然是了解些许情况的。

    这位部曲督,姓许名充国,他的弟弟许汉卿带了一什人马外出巡逻,不幸遇上大股匈奴未曾逃离。

    (一什,就是十人。)

    匈奴人经常会纵马抢掠大汉边境,凉州城里许多人家都有亲人被胡人掠作奴隶,甚至当场杀害。

    这是边疆百姓的悲哀,也是大汉军人的耻辱,故驻守边疆的汉军大多在心中憋了一股子气。

    耿秉和窦固深知兵法,来到凉州不到半个月,已经对军情了解的七七八八。

    许充国的事他们自然是听说了的。

    叹了口气,窦固和耿秉眼神交流了一番,心中有了决定。

    “许部曲,先锋是不可能让你做的。”

    听着窦固的话,许充国和其它的军将都愣住,有的甚至打算出言帮悲愤欲绝的许充国说情。

    耿秉却是眼中带笑,接着窦固的话头说道:

    “窦都尉不让你做先锋,但我这到是有一个差事,就是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