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分歧(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军经此大败,若明日军士知三万余人葬身大伾山,恐军心动摇,难以为继。

    西凉军经此大胜,士气高昂,定然趁势追击,一鼓作气夺回虎牢关。

    若此时与其相斗,实为不妥。不如避其锋芒,退回酸枣,从长计议。”

    刘岱说完,帐中开始变得骚动起来,大部分人都在窃窃私语。

    貌似他的话得到了更多的回应。

    这时,张杨身后的一名长相上有些异域风情壮汉也站了出来,言道:“以疲惫之师应对锐利之师,的确不是一个好选择。”

    此人唤作於夫罗,乃是匈奴单于羌渠之子,亦是匈奴的右贤王。他于中平元年带兵进入中原协助朝廷镇压黄巾起义,后因为羌渠被杀,无法回归故土,滞留于此。

    他起初与白波军扰掠太原、河内两郡,后与白波军生出嫌隙,投靠了上党太守张杨。

    本次讨董之战,於夫罗麾下的军士亦有一定的损伤。他不愿再进行这种得不到任何利益的战斗,刘岱的话正好说到了他的心坎上,立即起身表示支持。

    随后,又有人站出来支持刘岱的意见,连与他有隙的桥瑁都对他表示了支持。

    曹操、公孙瓒、张邈、张超、鲍信五人并未言语,毕竟五人总兵力加起来还不如他人一家兵多,无兵之将又哪里有话语权呢。

    他们无兵,没办法讲出王匡那种话,只得选择沉默,而沉默便当他们同意了刘岱的话。

    帐中,只有袁遗、孔融两人支持王匡的话。

    袁遗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公节所言甚善,我愿率兵同去。”

    孔融却是站起身,对众人语重心长地说道:“诸位,若这一次撤军,再来就难了。”

    袁遗,字伯业,汝南汝阳人,正是已故太傅袁隗之子。他德行高雅,气量恢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书人,此时却像一个武者一般有血性。

    孔融,字文举,鲁国鲁县人,乃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少有大才,四岁让梨,显名于世,长大后亦刚正不阿。正因为反对董卓废立之事,他被董卓派往黄巾余党猖獗的北海国。

    北海国黄巾余党活动猖獗,有青州一方渠帅管亥活动在北海附近,常劫掠乡里,是为大患。他此次带兵讨董,只留太史慈带一军留守,亦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若义军此次退回酸枣,他恐怕便要引兵回北海了,所以孔北海才说出这番话。

    义军人马众多,但毕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日久恐易生变,刘岱与桥瑁便是一个例子,孔融心中对此有着深深的担忧。

    袁绍看着堂下争执不休的众人,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如今帝势衰微,朝廷基本已经丧失了对地方的掌控力,他与袁遗一心报仇不同,其心中有着更大的计划。

    袁家已经在这场风波中牺牲太多了。

    他要做的便是利用这乱世搏出一个好名声,收买人心,令天下臣服,让袁家成就更大伟业。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