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养生主 第七章 初闻道(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百里寄一愣神,不知道师父为什么忽然问这个,疑惑着回答道,“闻道嘛,我好像是五岁开始的吧?应该有八年了。”

    清都子略一点头,又问道:“不知不觉,你们原来已闻道这么久了,那我现在问你,何为修行之道?”

    见师父有意考核师弟,正专心吃饭的杨振业不禁也放下丁碗筷,在一旁看起了热闹。

    “这……修行之道嘛,就是……”

    百里寄见又是最烦的背书环节,无奈答道,“就是以神识催动吐纳之法,吸纳天地灵气进入人体,沉积于脐下之丹田,然后缘背后督脉传输内力至诸阳经,便可锻炼体魄,增强力量,”

    “再直抵头顶神府,补充消耗的神识,同时沿身前任脉下达至胸前气海,此时内力可转化为元气,辐射至诸阴经,便可外放元气控制法器,布阵制符。”

    “最后再将新吸纳的灵气同剩余的元气下沉至丹田,完成一个周天,如此往复,不断提升掌握运用内力、元气和神识的能力,如此便为修行之道。”

    “不错,那何为神府,气海,丹田?你且一一讲来。”清都子渐渐现出笑容。

    “按师父的话说……”

    百里寄见师父好像不是随性抽问,心中顿觉不妙,硬着头皮答道,“人体修行之大穴有三处,以丹田为名,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三丹田分别位于头顶百会穴,胸前膻中穴以及脐下关元穴,同处于任督二脉之上。其中上丹田为藏神之府,用以养育神识,中丹田为藏气之府,用以蓄集元气,而下丹田为藏精之府,用以积聚内力。”

    “虽然各有所司,但内力和元气又可相互转化,唯神识不可,所以又可称上丹田为识海,中丹田为上气海,下丹田为下气海,于是道宗为说明修行目的而又区别名称考虑,规定养育神识之上丹田为神府,蓄集元气之中丹田为气海,而积聚内力之下丹田,则仍用旧名,此法通行天下,万古不易。”

    百里寄擦擦汗,暗自庆幸自己记性好,这问题理解起来容易,但表述清楚可就麻烦了。

    最后他还是为了保险补充了一句:“天地有灵气,杂然赋流形。太极发其源,阴阳互为凭。小可入芥尘,大可贯苍冥。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人虽少气力,贵为万物灵。身与大道同,五岳倒为轻。吐纳引入体,丹田内力凝。伐髓能健骨,洗筋可锻形。扶摇冲神府,缘督以为经。神识理万绪,内力转元灵。涤荡下气海,元气自充盈。外能御符阵,内亦守府精。再沉入丹田,周天转相偱。初学闻道者,当依此法行。”

    “嗯嗯,很好。”清都子轻捋白须,这《灵气歌》虽只是最为基础的修行口诀,但也算是很好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然而他却并不罢休,笑容逐渐变态:“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修炼神识?”

    “……”

    “怎么?答不上来了?”

    “……多读书,多看报,多去旅游,多睡觉。”百里寄瓮声瓮气的答道。

    “哈哈哈哈……”清都子放肆的笑声回荡在大堂之中。

    一旁的杨振业也无奈地笑了笑,他就知道师弟还是没能走出师父的套路,这个问题本是要让他回答自己修炼神识时的心得,因为每个人提升内力和元气的方法都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吸纳灵气运转周天。

    但修炼神识却是各有各的方式,悬梁刺股寒窗苦读也可,旅行游玩增长见闻也可,吟诗作画卖弄文采也可,便是枯坐冥想,成功的也大有人在。

    其实百里寄这两年来苦练制符,也不失为修炼神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这《符阵集鉴》中收录的大都是一些基本符纹,虽然需要神识来控制元气,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制符不比布阵时需要运算五行和八卦方位变幻,这样神识消耗巨大,自然是修行神识之法。而制作这种基础到几乎没什么内涵的符纹,相当于初学书法的人临帖,不用动脑筋研究笔锋写势,只是依样画葫芦即可,一些平常的工匠学徒都能进行简单的刻符,实在称不上如何修炼神识。

    百里寄自知没找到适合自己的修炼神识的方法,于是只有搬出这句清都子教给他们的原话了。

    不过这些年两人不仅是看的书,光是被清都子罚抄的书都有不少,每月两人下山将抄完的书册卖掉的钱,都算得上是学馆的一项重要收入。

    从《乐府诗经》到《山海品鉴经》,从《太上感应篇》到《老子相尔注》,便是繁冗芜杂的《周礼》和《道藏》也有所涉猎,无一不是一想起来就手指酸痛的刻骨记忆。

    而所谓的报纸却是一张也没有见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