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盐利之厚(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那时候要是让人知道了,是自己找的人告诉皇帝这些事的,自己恐怕也落不下好。。。。。。张国纪紧张的思索着,忽然,他觉得自己的牙齿开始慢慢的疼了起来。

    钱川并未注意到张国纪的脸正在一下一下的慢慢抽动,他微笑着看着崇祯继续说道:“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当今天下利润最高的有三项。”

    看着崇祯并没有像自己担心的那样动怒,反而兴趣盎然的接口问道:“那三项?”张国纪高高提起的心才稍稍放了放。

    “盐,海,织。”钱川边说边一一竖起三根手指。一旁张国纪的心也随着这三个字连跳三下。

    “哦?”崇祯的眉毛挑了挑,说道:“愿闻其详。”

    “龙公子可知道天下三大商?”

    “可是晋商,徽商与潮商?”

    钱川笑着点点头说道:“正是。不过晋商也可叫山陕商帮。公子可知那晋商与徽商虽然经营的范围很广,但支持这两大商帮成为众商之首的就是盐利。”

    “哦?请先生细说。”

    “好。想当年太祖高皇帝,领义军推翻暴元。为了防备败走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太祖不得不沿长城设九边,以拱卫关中,保护京师。在这九边之中固原、宁夏、延绥、甘肃四镇便在陕西境内。后又设“三边总督”统率人马数十万,住节之处也在固原。

    边塞之地气候苦寒,加之人烟稀少,数量庞大的边防军每年耗粮数以万千石计。如此多的军粮,要是都由朝廷由内地调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民众也会多有不满。因此高皇帝于洪武三年下旨,开始实施“食盐开中”之法,也就是允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盐引。而且所换的盐引还是价值最高的淮盐的盐引。

    此法一出,商多趋之。很快边军之需便告解决。而坐享地利的山陕商人,在其中得益最多,也由此积累起巨额的财富。

    而到了弘治五年,因种种的原因,朝廷将输粮换引的“开中法”,改为以银换引的“折色法”。商人们也由此不必再千里迢迢送粮食到边关,而是直接拿出白银购买盐引。因盐场多在两淮,这便将地理更近,关系更熟的徽商也引进入的盐业之中。而后徽商便迅速的发展起来。由一个‘盐’字而兴起天下两大商帮,可见‘盐’业利润的丰厚。”

    崇祯听着点了点头。他记得在户部交上来的折子上曾经看到过,天启六年一年,交上来的盐税大约就有两百五十万两左右,这是大明朝除了田赋之外最大的一项收入。如果再算上部分的拖欠,以及各级官吏各种花样的瞒报和贪污,‘盐’的确是大明最赚钱的生意。

    “是啊。这盐之一项的确是最为利厚的生意了。”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