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章 捐赠(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若是你家境贫寒,有人愿意资助你念书,你还会在意他是否为了名声吗?”

    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有人确确实实得了好处,就够了。

    “几句夸奖而已,给他们又何妨?”学子继续叹气。

    ——

    说到捐桌凳,姜海蓝突然回忆起她的幼年时期。

    她说:“我小学在村里的小学读,刚开始读学前班那一年我们是要自己带凳子的,学校只有桌子。”她比划着,“那种一个人坐的独凳,开学时带去学校,期末带回家。后来我读一年级,有人给学校捐了一套长凳,学生上学才不用再自己带凳子。”

    没办法,学校穷。

    嗯,也是政府穷,拨不出资金给村里小学添置凳子。

    姜海蓝忍不住笑了起来,“那时候我们读学前班,五、六年级的学生来给我们打扫教室,会把他们弟弟妹妹的凳子换到

    前排。”

    杨旭很是好奇,“老师不管吗?”排座位总不能任由学生自己坐吧,个子矮的怎么办?

    姜海蓝想了想,摇了下头,“应该要管吧,但我不记得了,太久远了。”

    她捧着奶茶杯喝了一口,“那所小学后来没办了,学校改造给村委会用。”

    戴霖点了点头,“是有不少村里的小学没办后,学校改成了村委会办公室。”

    从小生活在城里的李乐淇不大明白,“学校为啥没办了?很多地方不是还缺学校吗,我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捐学校。”

    戴霖说:“因为孟母三迁。”

    李乐淇:“……”什么鬼?

    姜海蓝哈哈大笑,“以前乡村的家长们送孩子读书,对孩子没有那么高的期望,能考上大学就是祖坟冒青烟,考上了继续读,考不上就去打工或者回家种地。”

    戴霖点头,“家长们要么自己不懂,没法教孩子学习,要么打工或种地,实在没空管孩子。”

    这个李乐淇懂,留守儿童嘛。

    姜海蓝继续解释“孟母三迁”,“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学校卷,老师们卷,学生们卷,家长们也卷,都希望孩子能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前程。那家长们自然想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去读书,最好是送到县里的小学或者初中去。”

    展羽说:“也难怪要进行读书限制。”

    姜海蓝点头,“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加以限制,乡镇上的小学和初中可能因为没有学生而垮掉。”

    戴霖耸肩,“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自然是希望从小就让孩子进好的学校。”

    他说:“我有个表弟,当年小升初,明明可以去读县里最好的初中,他非要和他的朋友们在乡里的初中读,可把我气坏了。我找他爹座谈一小时,把他送县里去了。”

    李乐淇:“……你为啥做这么费力不讨好的事?”

    戴霖面露无奈,“他年纪小不懂事,我懂,能提一把就提一把吧。”

    展羽笑道,“这算是中国人根植在血脉中的对读书的看重吧。”

    ——

    元朝位面。

    “还真是‘孟母三迁’啊。”綦公直道,“对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自然是会想方设法、竭尽所能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去念书。”

    不过,“卷”是什么意思?

    张文谦颔首,“虽说念书要靠自己努力,但好的环境和不好的环境,对学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大家都是念过书的,这一点不用多说。

    他们对天幕上那些“家长”很是理解,若是他们,自然也会把孩子送去好的书院,给孩子请最好的夫子。

    但是天幕上说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要送孩子读书,都想把孩子送进县城,以至于政府进行“限制”,想把乡镇的孩子留在乡镇的小学和初中。

    ——“小学”和“初中”又是什么意思?姜海蓝真是的,也不给解释解释,搞得他们都听不懂。

    伯颜眉头紧锁,“我觉得有点奇怪,但是……”

    他想不出那个违和点是什么。

    阿合马轻蔑一笑,“他们那个世界,好像只要想读书,就能读书。”

    伯颜:“???”

    他大惊。

    虽然看阿合马很不顺眼,但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对的。

    几个大臣对视了一眼,觉得很难想象,天幕上那个世界真的能做到如此吗?

    可从姜海蓝他们的对话中……

    忽必烈惊愕地看着他的臣子们,“你们这是什么意思?”

    廉希宪神情严肃,“陛下,他们的村子里原本是有小学的,后来因为村民们把孩子送去乡镇或者县城读书,村里的小学撤了。”

    忽必烈:“……我看得懂。”

    廉希宪继续道,“很多书院办不下去是因为没钱,读不起,可姜海蓝他们没这么说,说明,对他们那里的村民来说,钱不是问题。”

    问题是他们都想去更好的学校。

    綦公直叹了口气,“未必就是我们想的这样。”他嘴上这样说,但他心里也没底。

    毕竟天幕上那个世界,神奇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只是让更多孩子能读书,也算不得什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