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p;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转眼一年又过完了,可真快啊!”

    苏辙已落座。

    他看着这肥硕的螃蟹,想着近来天气严寒,今日又是过节,如此肥硕的螃蟹定不便宜,也不知道张方平听蒲叔说起螃蟹的价钱时,会不会心痛。

    他下意识看了蒲叔一眼,果然见蒲叔一脸愁容。

    苏辙率先拿起一只螃蟹,慢条斯理用了起来:“……寻常人喜欢中秋后的螃蟹,我却觉得冬天的螃蟹更好些,蟹黄微凝,围着炉子煮黄酒喝,外头落着雪,觉得这样的日子很是惬意。”

    苏洵与苏轼见他如此,也跟着坐了下来。

    若非他们了解张方平的为人,只怕就要以为今日这宴是鸿门宴!

    蒲叔是心痛不已,一开口就道:“这等日子谁不喜欢?可八郎啊,这样大的螃蟹要六百文一只了,还是人家知晓我是大人身边伺候的,算便宜了不少……”

    他这话还没说完,张方平就一眼扫了过去,淡淡道:“大过节的,您说这些做什么?”

    蒲叔这才察觉自己的话很有些扫兴,是讪讪一笑。

    纵然苏辙没用蟹八件,但拆螃蟹的动作依旧优雅,可见是常吃的,不多时就拆出一碟子蟹肉加蟹黄出来。

    他将这碟子蟹肉蟹黄放在张方平跟前,缓缓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何朝何代都是如此,不是靠一人省吃俭用,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

    “唯有朝廷从上至下人人这般想,北宋才能海晏河清,一派昌盛。”

    他自诩他没有张方平的境界,要他省吃俭用一两个月勉强还行,长年累月如此,简直比杀了他还叫他难受。

    张方平吃着鲜美的蟹肉,淡淡一笑,道:“有些话我原打算等着吃完饭再说也不迟,可你既提起,我就开门见山。”

    “以我的学问再想要指点你们,不说吃力,却多少有些勉强。”

    “更何况你们既是游学,就该四处游历,益州也是四川境内,我这几年一直四处为官,对汴京之事知道的也并不清楚,依我看来,你们不妨去汴京。”

    苏辙父子二人皆十分吃惊。

    敢情这是一顿饯行宴?

    张方平亦知这般天气动身着实有些为难他们,但他却是深思熟虑后才有了这般主意:“……从益州去汴京路途遥远,少则十几天,多则月余,明年会试在即,留给你们的时间并不多。”

    “我要给你们介绍的乃是当朝翰林学士欧阳修,你们拿着我的信笺去找他指点一二。”

    苏辙又是微微一愣。

    他知道有朝一日自己会步入汴京,与史书上出现的那些大人物会面,却是万万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样快。

    苏洵已是激动起来,他也是进京参加过二次会试之人,对欧阳修的大名是如雷贯耳,这人出身贫寒,初入仕途就得官家看重,后因替被贬的

    ()    范仲淹申辩被贬夷陵,可其才学难挡,很快入朝复职,屡次升官,却又因替范仲淹说话外放,又被召回朝,如今已官至翰林学士,极得官家信任,众人都说以他之才学,定是前途无量。()

    可苏洵最是钦佩的却是欧阳修颇有文人风骨,才学出众,曾提携过朝中重臣曾巩,王安石等人,若两个儿子能得他提点几句,定是受益匪浅。

    ?本作者阿洙洙提醒您《北宋捞兄日常》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一想到这里,他便连忙起身道:“多谢张大人。”

    可顿了顿,他又道:“张大人何时与欧阳大人有所来往?”

    他并未听苏涣说起过。

    张方平淡淡一笑:“我与欧阳大人并无什么来往,只是这人向来喜好奖掖后进,我的举荐信只是敲门砖而已,你们父子二人能不能入得了欧阳大人的眼,就要看你们的本事了!”

    苏辙父子二人又是连声道谢。

    蒲叔乍然听说苏辙即将启程,很是不舍,直道:“这样冷的天,我看再缓几日出发也不迟,要是遇上风雪,说不准还要在路上过年……”

    张方平听他絮絮叨叨,并未接话。

    其实他是有自己的打算,以他对苏辙两兄弟的了解,通过会试对他们兄弟两人来说是易如反掌,可会试之后还有最为重要的一关——殿试。

    殿试是官家亲自处置对会试的复试,所以不光才学重要,官家对考生印象如何也十分重要。

    他虽远在益州,却也是听到些风声,直说欧阳修这两年极得官家看重,这几年大概会擢升为参知政事,这可是副宰相啊!

    众所周知,官家仁善,对身边大臣的意见会斟酌一二,若欧阳修能在官家跟前替苏辙美言一二,来日殿试对苏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苏辙父子二人见张方平并未接话,也知道张方平的意思。

    一顿饯行饭吃完,他们拿着张方平所写的介绍信就回去了。

    一路上,父子二人是讨论来讨论去都没能讨论出个结果来,最后苏辙只笑道:“……既然张大人这样安排,想必定有他的道理,咱们即刻动身就是了!”

    “就算路上遇上冰天雪地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只要有钱,在哪里都能过的很好。”

    他有说这话的底气。

    如今明面上苏家是眉州首富,但如今杏花楼在北宋各地已开了不下百余家分店,赚的是盆满钵满,但陈掌柜向来信奉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并未对外宣扬。

    所以如今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富豪。

    苏洵与苏轼颇为赞许点点头。

    很快,苏辙父子二人就辞别张方平与蒲叔。

    临行之前,苏辙还专程谢过张方平为他买的螃蟹。

    坐在前往汴京的马车上,苏辙已有几分心潮澎湃。

    他知历史上的北宋富庶,如今即将前往北宋,又怎会不激动?

    倒是苏轼撩开帘子,看着益州巍峨的城门越来越小,直至再也看不见,却是有些念念不舍:“……我们这一走,偌大的府衙又只剩下张大人与蒲叔了,今年过年就

    ()    只有他们主仆两个人,冷冷清清,还是怪可怜的。()”

    苏辙道:“张大人心里装着北宋和北宋的百姓,是有宏图大志之人,身在何处都不可怜的。?()?『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毕竟有梦想的人才最了不起嘛!

    若叫寻常百姓像张方平这样整日吃面糊糊,他们可受不了,可张方平整日多的是事去思去想,吃什么穿什么对他来说并无多大意义。

    苏轼想了想,觉得他这话很有道理。

    苏轼是个坐不住的性子,闲来无事的他要苏洵将那封介绍信拿出来瞧瞧。

    苏洵是想也不想就拒绝了:“六郎,你就算胡闹也得有个度才是,张大人写给欧阳大人的信也是你能随便看的?若是弄脏了怎么办?”

    苏轼老早就知道他爹爹很是崇拜欧阳修,便对这封信是愈发好奇:“爹爹,您别忘了,那封信可是有张大人的泥戳儿的,我哪里看得到里头写的是什么内容?”

    “我就是想看看这封信厚不厚,看看张大人有没有好好夸奖我们!”

    苏洵:……

    苏辙:……

    苏轼看了眼无语的爹爹和弟弟,也觉得自己颇为委屈:“可您倒好,连信封都舍不得给我瞧瞧,实在太小气了些。”

    他是越说越好奇,看向苏辙道:“八郎,你说张大人到底会在信里写些什么?”

    “当日二伯写给张大人的信只用浆糊糊住了,可张大人倒好,封口处还盖上泥戳儿,生怕我们偷看似的!”

    苏辙道:“张大人说他与欧阳大人平素并无多少来往,想必信里头写了什么不想叫我们知道的事情吧。”

    说着,他打趣道:“六哥,你该不会是怕张大人将你好吃一事也写进去吧?我看那封信好像还挺厚的,说不准该写的不该写的,张大人都写了……”

    苏轼神色一变:“不会吧?八郎,你可别吓我!”

    他们父子二人原以为年前就能到汴京,可事实证明他们却低估了严寒的天气。

    原计划大半个月的路程足足走了一个多月,毕竟出门在外,安全最重要。

    他们一路走来,历经风霜,冻雨,雨雪等天气,等着父子二人看到汴京城门时,皆感动的要落下泪来。

    他们终于到了汴京!

    马车刚行至汴京城内,即便正值寒冬,但城内却是一派热闹,不知比益州要热闹多少。

    苏辙仔细留意着,果然很快就看到了杏花楼,再看到杏花楼生意极好,觉得颇为骄傲。

    苏轼却宛如土包子进城似的,指着一门店道:“饮子铺?汴京居然还有只卖茶饮的铺子?这里头定有许多好喝的饮子!”

    他一会又看着簪花的男子道:“汴京居然流行男子戴花?看起来娘里娘气的,也不怕人笑话嘛?”

    ……

    苏辙朝他扫了一眼,还未来得及开口说话,苏轼就道:“好啦好啦,我知道,汴京不比眉州益州,多的是达官显贵,我可不能乱说话!”

    "你放心,我如今都是成了亲的大人了,有分寸的!"

    苏辙却是不大放心,皱眉道:“但愿如此吧!”!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