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 章 汉景帝(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握不住。】

    刘邦在心里盘算,这个刘安,是他现在还没影的七儿子刘长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

    这个智商,他很怀疑是不是他的亲孙子。

    什么傻子!

    【然后国相一拿到军权,直接反向包围了刘安,给自家大王软禁起来了。

    要我说,国相还是好心呐,知道自家大王智商有限,不然他去参与这种活动,也没有锁拿他送去长安,淮南国错过这场造反活动,也算是变相保护了大王一家老小。】

    【吴王刘濞的使者一看淮南王这么废物,也没办法了,直接去找了另外两个大王。

    结果没想到衡山王、庐江王都是日子人。觉得现在守着一亩二分地过日子挺好的,反正之前那一波削藩也没削到他们头上,连大哥刘安都被软禁了,他俩还跟着起什么哄。

    于是死活不答应。

    所以整个淮南二王,都没参与刘濞的团战之中。】

    刘启欣慰啊!这个淮南国的国相,如此有勇有谋,该重重提拔才是!

    【跟刘安同样情况的还有齐国这边。

    济北王也是想要积极参与,结果被郎中令骗走了军队,然后反手被软禁了,也是没参与成团战。】

    【而他的兄弟,新一任齐王就更搞笑了。他也

    同样想去参加团战,毕竟之前的经历你们也看出来了,那齐国一脉是真的和朝廷大宗有深仇大恨呐!

    他身为新一任的齐王,齐国一脉的代表人物,怎么能不趁此机会举兵,好出一出他们齐藩这些年受的委屈呢?

    可话又说回来,齐王又深知一个道理。所谓犹豫就会败北,果断就是白给。大汉成立好几十年了,那么多诸侯王前赴后继的反抗,有一个成功的没?

    没有啊!要是这波也注定要失败,那他岂不是要把齐国的基业都给赔进去了?

    所以齐王就这么一路思索,一路纠结,翻来覆去,想得死去活来。

    最后就在犹豫纠结中,错失了出兵的机会。】

    【还有一个是城阳王,他是原来那个刘章的儿子,可能是父亲莫名其妙壮年病逝让他大受震撼,所以他也变成了一个日子人,只求平平安安的享受荣华,不敢有丝毫大志。

    于是除了济北王和城阳王,齐藩其他四个王都出动了,去参加团战,就连齐王都是一开始口头答应了,然后回去才开始纠结的。】

    刘启的君臣又松了一口气,只要齐国不是铁板一块就行。

    先帝拆分齐国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刘濞去说服胶西王时的话。

    还记得胶西王吧?就是那个只剩一个郡,还被当做典型削了六个县的倒霉蛋。

    所以胶西王这边,听到吴王的使者说他们诸侯王是“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求,同欲相趋,同利相死”时,眼泪都快下来了,立马就同意了。

    然后,使者说了吴王刘濞的计划。】

    【我们看地图可以知道,吴国、楚国、淮南国都在相对南方的位置,而赵国、齐藩七国都在相对北方一些,中间被梁国给隔断了。

    而梁国的西边就是通往关中长安的枢纽——荥阳。

    所以吴王的计划是:他们吴国联合楚国的军队一起从南方北上,胶西王带着齐藩以及赵国军队联合一起南下,双方在荥阳汇合。

    荥阳这里不仅是要道枢纽,还有一个大型的武器库和粮仓,也就是荥阳旁边的敖仓。只要他们南北汇合一处占领了这里,就可以拿到补给,然后从容向关中进发。、

    吴王许诺,到时候和济北王平分天下!】

    窦婴作为天子的表兄,听到这话鼻子都要气歪了,大喝一声:“痴心妄想!”

    就他们那些杂牌军,还想攻下荥阳?

    【为了体现自己对济北王的重视,之后刘濞还亲自去了一趟,和济北王立誓,才回去正式起兵造反,把吴国境内不支持他的官员都杀了。

    随后征召全吴国男丁入伍。

    征召的标准是什么呢?

    刘濞说他自己今年六十一岁,他最小的儿子今年是十四岁。所以他就征发全国十四岁到六十一岁的男丁。

    共得兵卒一十多万。

    说实话,这也能看出来吴国那地方,确实开发的不够。刘濞经营了吴地二

    十年(),连赋税都不收?()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结果极限动员也就一十多男丁。按比例推算,劝吴国人口顶多也就五六十万,国力太弱了。】

    袁盎拱手对景帝道:“恭喜陛下,吴王丧心病狂,征全国之丁,必然怨声载道。且一旦大军出动,吴国必然守备空虚。”

    袁盎的意思就是可以掏吴国老巢。

    刘启微笑点点头,心里却在吐槽:你们一个个的早干什么去了,现在战略倒是挺多,怎么之前只知道让他杀晁错?

    【檄文也发了,祭旗也杀了,兵粮也足了。吴王刘濞终于把手底下的大臣们都召集起来,开始商讨行军策略。

    吴国的大将军站出来说:我们不能把全部兵马都压上去跟楚国汇合,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所以我们应该派出一支偏师。

    大家听着觉得有道理,然后大将军接着说:我希望大王给我一支五万兵马的军队,沿着长江去打不出兵的淮南二国以及原来的长沙国,聚集他们的兵马后,经过南阳从武关进抵关中。】

    【其实这个策略看起来还不错。因为吴国举国之力也就这一十多万的兵,而且大多是没经过训练的农民,精锐很少。这时候能多一点兵马总是好的。

    然后关中形胜之地,主要是因为它有四大关:东函谷关——东汉之后被我们熟知的潼关所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

    西北两处且不论,对中原地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函谷关和武关。函谷关即连接着洛阳和荥阳,武关则是连接着南阳。当初刘邦争霸天下,就是从武关进入关中,迫使秦朝投降。但是从武关进入后依然面临着高山大川,要再穿行好一段才能到关中的平原地区,还要经过蓝田这座兵营。

    而不是像函谷关一样,冲进去了就能一马平川直奔长安,所以一般来说起兵都选函谷关和潼关多一些。

    但武关方向作为偏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吴国太子不这么想,他劝自己的父王刘濞说:有淮南王和济北王两个前车之鉴,咱们造反的军队不能假手他人,不然一旦他出门就搞背刺怎么办?

    凭良心说,也挺有道理的。

    但大家都有道理,这不就尬住了。】

    刘邦嗤笑一声:“犹犹豫豫,怪不得成不了气候。”

    【这时候又有一个姓桓的将军说了自己的想法:咱们吴楚这一路联军都是以步兵为主,不像朝廷的兵有大量的骑兵和战车队,一旦两军在梁国那边的大平原相遇,咱们胜算肯定不大。所以我们应该搞个出奇制胜,绕过那些坚城不理,直接突袭到荥阳去拿补给,到时候主动权就在我们手里了!】

    【大家听这话耳不耳熟?

    这个计划根本就是刘濞忽悠胶西王的那个嘛!那为什么史料上记载两遍呢?

    up认为,这个计划应该是吴王刘濞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不方便直接说出来,所以找了个小将替他说出来,一旦被否决了也不会尴尬嘛。

    果然,桓小将说完之后,那几个老成持重的重臣都不同

    ()    意,理由也很简单:咱们和楚国军队汇合之后去荥阳,这路上怎么都绕不开梁国,你不把梁国拿下,一旦路上出了什么意外呢?没赶到荥阳就被切断了后路呢?到时候岂不是真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啥都没了?】

    【于是吴王刘濞经过慎重思考之后,还是决定听那些老将军的话,带着吴国这一十多万大军去和楚国汇合,然后吴楚联军直奔梁国都城睢阳,开始猛攻,准备啃下这个硬骨头。

    结果就被骨头给磕到了牙。】

    刘邦再次给侄子刘濞下来判定:“没有魄力,没有决断。弄个战略还要借别人之口,跟个妇人一般。”

    吕后横了他一眼:怎么,很瞧不起妇人哦?

    刘邦嘿嘿一笑。

    【让我们再把视线转到北方战线。

    北方的齐藩就更搞笑了。

    本来除了城阳王这个侄子,其他六个人都答应参加团战。结果临起事的时候,济北王被郎中令给软禁了,齐王虽然一开始答应了,但是回去就开始纠结,听说济北王的事情后,更害怕了,十分担心自己也被软禁了。

    所以,他后悔了。

    他,决定不出兵了。】

    【齐藩剩下的四个王知道后,那真是满脸黑人问号,不是大哥,你啥意思?兄弟们房子都卖了,棺材本都拿出来了,你在这搞临阵退缩?

    那必须不能忍!

    所以齐藩的这四兄弟也不管什么计划什么战略了,开始围着齐国的都城临淄打。

    誓要剿灭齐王这个叛徒!】

    额……

    就连抱着必死决心去推动削藩的晁错,也没想到诸侯王都是这水平。

    高看你们了,真的。

    【吴楚和在梁国死磕,齐藩内部打成一团,只剩下西边的赵王一脸懵逼。

    说好的找我汇合呢?说好的几路大军进驻荥阳,震慑天下呢?

    你们玩!我!哪!

    然后赵王就缩在都城里瑟瑟发抖,动都不敢动。】

    【这个时候,朝廷那边已经腰斩了晁错,制定了新的方案。

    一个是让袁盎去出使吴国,告诉刘濞晁错已经被处斩了,清君侧的对象已经没有了,让他们不要再闹了。因为袁盎早年做过吴国的国相,总是有一份香火情,所以由他来做这个活合适。

    另一个,就是军事层面的应对了。

    景帝派太尉周亚夫领兵去打吴楚联军,解救被围攻的梁王。

    派当初坑了吕禄的曲周侯郦寄去攻打被放鸽子的赵王。

    将军栾布去打齐藩那一堆闹内讧的兵。

    最后,是景帝的表兄,大将军窦婴驻守在天下冲要荥阳,把控战局,坐镇后方。】

    其他人还好,窦婴倒是舒展眉头,吐了一口气,瞧了瞧左右的同僚。

    关键时刻,陛下还是要信任我这个表哥!

    【周亚夫,是诛吕首功周勃的儿子。当初周勃被放了之后,汉文帝虽然心里有气,但到底没拿他

    和他家人怎么样,该任用照样任用。

    后来在文帝晚年时期,有一次匈奴再次犯边。文帝已经没有雄心和经历,如同年轻时一样,亲自带兵去太原坐镇阻击了,所以只是让将领们守护好长安周围,不要出乱子。他本人则是跑到长安周围的二座大兵营去劳军。

    刘恒去前两个军营时都不用通报,他们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且这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慌慌张张的跑来迎接,送刘恒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

    治军不严,态度又过于恭敬谄媚,刘恒心里其实不太高兴。

    但是到了第二座细柳营就不一样了。

    刘恒的天子仪驾很长很威武,结果前边开道的被拦在了细柳营的营寨之外,亲卫告知细柳营,是皇帝要来慰问后,军门的守卫都尉却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皇帝诏令。”

    等刘恒到了,派使者拿自己的符节进去通报,周亚夫才命令打开寨门迎接。守营的士兵还严肃地告诉刘恒的随从:“将军有令:军营之中不许车马急驰。”弄得刘恒的车夫只好控制着缰绳,不让马走得太快。

    到了军中大帐前,周亚夫一身戎装,出来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礼:“介胄之士不拜,请陛下允许臣下以军中之礼拜见。”

    按说如果后世,尤其是宋明时期的武将要是这副样子,那指定给你扣一个跋扈的帽子,说不定就当场治罪。但刘恒听了却非常感动,他欠身扶着车前的横木向将士们行军礼,对周亚夫治军严谨非常满意。

    劳军完毕,出了营门,刘恒还继续对君臣感慨道:“这才是真将军啊!其他两座营盘的军队,简直是儿戏一般。如果敌人来偷袭,恐怕他们的将军也要被俘虏了。可周亚夫怎么可能有机会被敌人偷袭呢?”

    这就是著名的“周亚夫军细柳”。

    所以之后在文帝和景帝朝,周亚夫被屡次拔擢。现在已经升任至太尉。】

    【周亚夫领兵在洛阳修整后,直接来到了梁国都城附近,查看了一下形势。但是看着吴楚联军打的那么热闹,他十分高兴。因为他认为梁王刘武是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太后最最爱的小儿子,肯定不会背叛陛下的。而且梁国地处冲要,人力物力财力都很丰足,再加上城坚持深,一时半会儿不会被攻下,正好用来吸引吴楚联军的火力,消耗他们的有生力量。

    而他自己,则是带兵到了北边泗水和济水交汇的昌邑观望战场,看看哪里适合当突破口。

    梁王只能在心里骂街:你清高,你了不起,不是你被困在城里天天挨打。】

    刘启心里很满意,因为他看这个弟弟不爽很久了!

    但是因为母亲偏爱,所以他也得表现的兄友弟恭才行。

    周亚夫做得好啊!消耗吴楚联军,又何尝不是削弱梁国的实力?

    【但周亚夫确实有大将之风。

    他到了昌邑之后,利用自己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在吴楚联军的后方反复穿插,彻底

    截断了联军的粮道。

    这吴楚联军前路摸不到荥阳的边,得不到补给,后路又完全被掐断,粮草不够,立刻动荡起来。

    一个月后,吴楚联军粮草耗尽,大军死伤惨重彻底崩溃。

    吴王刘濞带着仅剩的一千精锐趁着夜色逃回东南。】

    【他没有回自己的老家吴地,而是直接跑到了东越。这个东越也是和赵佗的南越差不多的一个蛮夷诸侯国。因为离吴国很近,所以这次刘濞许以重利,拉拢了不少东越人来参军打仗。

    刘濞本来想在这里避避风头。结果东越人一看到他就群情激奋。

    毕竟当初说好的战利品满地捡,结果现在连性命都十不存一,而且还惹怒了大汉朝廷,这笔买卖简直亏到姥姥家去了。

    于是,他们把刘濞给活活打死了,然后把他的头颅献给朝廷,祈求宽恕。】

    【up我看完,不禁感慨一句:一十年的谋划,就这?就这?】

    刘启现在彻底放心了。就算天幕上的消息扩散到藩地,被刘濞那些人知道了他也不怕!

    这水平你造什么反?

    就这?就这?

    【刘濞一死,其他人也没了威胁,楚王的军队一哄而散,他本人在逃命的时候自杀。

    齐藩几个大聪明在栾布来了之后只能无奈投降,然后当场被诛杀。

    赵国和梁国一样,城坚池深,物资充足。赵王明白现在投降也是个死,只能咬牙坚持,最终朝廷围攻了七个月之后,引水淹了都城邯郸,才破了城池,赵王自杀。】

    【七国之乱就此宣告失败。】

    刘启想了想,既然天上的仙子都说他私德有亏,那他肯定不能再杀晁错,不然天下人还以为他不知畏惧呢。

    于是,他仍然以天幕说的二路大军来安排军事。

    然后扫视了群臣一眼,沉声道:“晁内侍,这段时间就替朕好好赞画一下改动诸侯封地事宜。()”

    其他人暗叹一声,晁错真是……怎么又一次保住了性命!

    【这次平叛成功,汉景帝可谓是志得意满。晁错虽然杀了,但是他的削藩令还是得继续执行。

    正好趁着这股大胜之风,刘启直接快刀斩下去,管你是谁,关系远近,藩国通通给削了个遍。

    过程就不赘叙,反正结果就是,所有的诸侯国封地都大幅度缩水。大的也不过一郡之地,小的只有几个县大小,就连一直没敢说话的代国、燕国,和亲弟弟的梁国都没幸免。

    经过了刘邦、吕后、刘恒,直到刘启,四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大汉朝廷才基本完成了中央集团,给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创造了前期条件。】

    【可以说,是一战而天下定了。

    也不知道晁错地下有知,会不会欣慰呢?】

    晁错赶紧领旨谢恩,他明白,陛下这是要他计划怎么在战后划定诸侯王的封地,就像天幕说的那样,最多只有一郡之地,让他们再也翻不起风浪。

    【好了,汉景帝的部分就讲到这里啦,下一个视频,就是我们番外篇的终章——汉武大帝!】

    天幕缓缓消散,刘邦听得心满意足。

    并且,他更加期待下一期的内容了。毕竟仙子说的可是汉武大帝,仙子都没叫过他什么“汉高大帝”,或者老四什么“汉文大帝”。

    看来这个曾孙成就不小啊!

    刘邦喜滋滋的想,乃公的那什么……对,基因。

    乃公的基因就是好!!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