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章 明末下13(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助兴、供奉文字可不是我们的该做的!

    羞辱储相,简直big胆,皇帝也不行!

    感到受了侮辱的翰林们愤而上疏,概不奉召。为首出头的是翰林编修章懋、黄仲昭等,慷慨激昂的给成化上奏章。】

    啥玩意儿?

    朱元璋和朱棣出现了同款疑惑。

    宋濂刘伯温这些大儒文官也在心里暗暗纳闷:陛下让你作诗填词是给你脸,一旦获得赞许还能把诗词刊印下来,说不定就流传后世了。

    怎么还给脸不要脸呢?

    【奏疏很长,我给大家归纳一下。

    首先是老套路,欲抑先扬,先夸一下皇帝张灯放烟花之举大概是为了讨两宫皇太后的欢心,虽然孝心还是可嘉的,但这种糜费巨大的玩乐之举并不值得提倡。

    而且众所周知,两宫太后恭俭慈仁的德行闻名天下,怎么可能会以这种事为乐呢?

    接着又指出现在天下不宁,各地战乱、灾害时有发生,朝廷财政吃紧,正是节衣缩食共度艰难的时候,两宫皇太后也应当与天下同忧。

    然后话锋一转,悲愤得说道:“陛下你不该这么侮辱我们啊,我们职责是“论思代言”,是给教坊致辞的宋祁、苏轼之流能比的嘛?写这些玩意儿不仅是对陛下您不敬,也是自取其辱。”

    我估计成化收到奏疏肯定一脸懵逼,不知道自己哪里捅到这些清流的X点了。

    实际上洪武、永乐、宣德年间,皇帝经常召集翰林们一起喝酒、吟诗作词,有什么节庆或者重大场合,写几首应制诗词再正常不过了。

    就连宋濂那个心里有大元的家伙,都曾多次参与朱元璋的诗酒盛会,很多时候还喝得醉醺醺的,应制诗也作过,当时都以为君臣相处融洽的乐事,可没人说这是侮辱不敬。没想到到了成化年间,这些人还端起来,架子摆得够高啊!】

    宋濂:……求求了,放过我吧。

    他已经感受到陛下不经意间瞟了他一眼,那眼神里的寒意让他不自觉打了一个哆嗦。

    【奏疏的最后,他们还表明心迹,以示自己的忠诚正直之心,建议这等事就全部禁止废除了吧!

    成化看完后很生气。

    元宵张灯、翰林儒臣应制撰诗,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事。说他们:“不通典故,妄言讥议”,等于就是说他们狗屁不懂,胡说八道,根本不配在翰林院当官!

    所以最后把他们几个打了一顿,贬到犄角旮旯去了。

    但是翰林这些清流的膨胀,也能管中窥豹了。】

    朱元璋心里暗叹:真是反了天了!

    【当然,清流浊流这两条路也不是完全的泾渭分明,也有一些翰林会主动申请外放,去地方做出一番成绩,然后风风光光的回京担任六

    ()    部高官,或者也有不是庶吉士甚至不是进士出身的能够晋身内阁。

    但是相对来说,这些都是少数。

    有历史学家统计过明朝162位阁臣入阁前的履历,其中进士出身的157人,当过翰林官的有139人,考取了庶吉士的则有87人。】

    【当然,这162个阁臣中,崇祯一朝就贡献了50个——这也是崇祯乱搞的一个经典表现。

    再刨除掉永乐、洪熙、宣德他们祖孙三个草创时期的18位,剩下那一百位的出身和履历,基本可以对应“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为储相”这两点中后期的选官潜规则。】

    崇祯脸上变得有些煞白,他居然换了五十个阁臣?!

    啊这……他也太能折腾了。

    【可在up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162个人里,担任过地方官职的,只有21位,其他都是走清流路线的,包括大名鼎鼎的张居正。

    张居正在考取庶吉士后,一直在翰林院和东宫之间当了二十年清流,然后一举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不过月余,就与太子潜邸故讲官陈以勤一起入阁,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可天下又有几个张居正呢?

    这些清流出身的翰林官没有经过基层的锻炼,没有地方工作经历,对庶务不能说一窍不通吧,至少也是两眼一抹黑,能力不足。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书生匠气,长于道德文章,短于治政抚民。

    隆庆朝的内阁首辅高拱,曾经就直白地批判过这种阁臣铨选方法:“圣祖罢丞相,分其权于六卿,而上自裁决。成祖始制内阁,以翰林官七人处之,备问代言,商榷政务,极其宠密,然未有平章之任也。”

    “嗣后遂理机务庶政。比其久也,则遂隆以师保之官,称辅臣焉,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

    “然皆出诸翰林,翰林之官皆出诸首甲与夫庶吉士之选留者,其选也以诗文,其教也以诗文,而他无事焉。”

    “夫用之为侍从而以诗文犹之可也,今既用于平章而犹以诗文,则岂非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乎?”

    “今也止教诗文,更无一言及于君德治道,而又每每送行贺寿,以为文栽花种柳,以为诗群天下英才,为此无谓之事,而乃以为养相材,远矣。”】

    朱元璋赞道:“这奏疏可称得上是字字珠玑。”

    只会写道德文章的词臣,连怎么种地都不了解,怎么能管理好民生?!

    【但是,制度和政策具有延续性的,创立时的重大缺陷可能并不会随着发展而自然修补好。而是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政者,能以个人意志打破延续性,修补制度的缺陷。但是很遗憾,有明一代不管是君主还是首辅,这种给制度和重大政策补窟窿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内阁的权柄越来越大,越来越正规化、制度化,可阁臣的铨选却没有进行适时的调整,导致许多阁臣都是些“笔下虽有前言,胸中实无一策”的

    清谈选手,政治上逐渐丧失活力,政府自然也就逐渐丧失社会管理能力。

    大明的糜烂,有他们的一部分贡献。】

    朱棣负手而立,仰头盯着天幕,心里想道:这是点他啊,内阁是从他这里开始正是草创的,后期发展成这样,他得背一大半的锅。

    要是从一开始就定好规范,也不至于走样的那么离谱。

    【这里延伸一下,到了清朝的军机处,也许是吸取了明朝内阁的教训,所以军机大臣的履历比明朝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清朝的军机处里不光有文臣,也有武将和亲王。比如刘统勋、阿桂、福康、袁世凯等都是武将。而文官如尹继善、鄂尔泰、左宗棠等都有主政地方的履历。虽然我大清的政治政策……就那么回事儿吧,但是军机处的多样性比内阁完善一点……】

    朱棣:可以,抄了。

    虽然说,这肯定是引起文官集团抱团的强烈反对,但结合前面所说的那些事,他真的要好好谋划一番,组织文官的一家独大才是。

    【由于明朝后期,翰林的清贵举世皆知,所以大家在科举这件事也更加的内卷,随之而来的操纵科举、科举舞弊更是没法避免。】

    【甚至在万历年间,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科举舞弊案。

    有多离谱呢?

    这么说吧,半文盲一路买成了会试第一。】

    【万历四十四年,会试放榜。吴江籍考生聚在榜前一看,吴江籍考生沈同和名列第一高中会元。

    沈同和这个人平时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天天在外面仗着当官的爹为非作歹,就这样一个人,竟然通过了乡试,现在还通过了会试,还拿了会元,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这些考生怒不可遏,有的人当场抓起一把泥巴把榜上沈同和的名字糊上了,然后众人闹闹哄哄到了衙门,要朝廷主持公道。

    这件事不久就传到了万历皇帝的耳中,引起了他的重视。面对来势汹汹的社会舆论,万历没有办法,只得让礼部再次准备复试。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就知道了么?

    礼部复试的题目叫“明君必恭俭礼下”,出自《孟子》。但是沈同和这个半文盲会啥啊?一下子就露馅了。

    要说这个沈同和也是贪心不足,通过舞弊买到了举人功名还不算,竟然要接着考进士。

    你啥水平心里没点数?

    结果他也是处心积虑,他为了找会试的“枪手”,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同乡举人赵鸣洋之子。这样他们就是儿女亲家了,这个赵鸣洋左右也拗不过人情。

    到了会试时,沈同和拿到试卷苦思冥想也下不了笔,把身上带的小抄翻烂了也就完成了一篇,而会试一共要写七篇!但他的亲家赵鸣阳是真的有点东西,连构思带落笔两天时间写了十三篇,完成了两个人的答卷。

    等到会试结果公布时,这个沈同和居然拿了第一名,夺得会元;而赵鸣洋也名列前茅,拿了个第七名。

    咱就是说,老赵你有这水平至于违法犯罪?说不定庶吉士都能考上。】

    【但这也侧面说明了,科举舞弊的猖狂。】

    【自北宋之后,文人儒士都喜欢将横渠先生那四句话挂在嘴边标榜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绝大多数人,都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的蝇营狗苟,简直玷污了张载的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