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2 章 152(二更)(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对了,既然你已经到了,不必继续留在海州,我有一件事需要你来办。”

    一听李清月这样说,卢照邻先前都快到嗓子眼的“他可能学不来那一套”,又先被他吞咽了回去,摆出了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大都督但说无妨。”

    现在他都已经到泊汋这边来了,公主总不至于又让他往长安去送信吧?

    算起来,他这个熊津大都督府的主簿,截止到目前为止,可能就没干过正儿八经的主簿工作。

    他这么想的,也将话给说了出来。

    “那吕布也不干主簿的活吧?”

    卢照邻:“……?”

    “跟你开个玩笑罢了,方才那个学不学的也都由着你。”李清月摆手笑了笑,“我要你带着王子安和杨令明他们在泊汋城中开一门课程,专门教学那些高丽人学会中原的官话。”

    “要如何

    教他们,我不多加过问,你们几个才子凑在一起,总不能还想不出个合适的方法。若是你们想的办法类似让人来参与到为期一月的学习,每日打卡后在月尾能领取到鸡蛋若干,需要向我对此事上给出资金补给,只要利弊分析摆在我面前,我都能通过。”

    “但我只有一个要求,第一,不能在城中生乱,第二,不能耽误在城中进行的其他事项。”

    要李清月看来,现在无疑是教导这些高丽人学习大唐官话的最好时间。

    稻田的种植随着两个月过去,已显露出欣欣向荣之态,谁都可以看得出,只要其中别出现什么问题,到了水稻丰收之时,那些尝试着和唐军打交道的高丽人,应当能从中谋取到一些好处。

    被李清月带来的大唐医官在城中新开了医馆,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为城中的百姓看诊,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片土地的新主人,在行事方略上和渊盖苏文有着天壤之别。

    或许他们当真可以对她多付出一点信任,继续融入到大唐治下,而不是让其中的大多数人除了登记户籍之外,依然和唐军保持着泾渭分明的界限。

    更重要的是,现在封地内的人口数量还少,还能有这个安稳教学的环境,等到人多起来之后,大概也只能依靠高丽人之间的自发传播了。

    先将此地的官方语言明确规定,总是没错的。

    至于为何要将此事交给卢照邻来办——

    难道还让他去种地或者搞科研吗?

    总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吧!

    但李清月说得轻巧,卢照邻却顿觉自己身上的压力不小,他也还不曾教过这样规模的人。

    可再仔细一想,其实大都督已经在方才给他指出了一种可能方向了,又有王勃和杨炯从旁协助,他若就此打退堂鼓,那才是对不住公主的信任。

    当年一并行游于嘉陵江上的众人里,段宝元虽还是那益州都督府长史,却已累积了数年的政绩在手,恐怕再有一两年就能升迁了,唐璿已成了梁州刺史坐镇一方,阿史那卓云凭借着战功混成了伊丽道行军副总管,公主和澄心同样参与了百济和高丽的战事,唯独他……

    现在稍微有一点功劳的,可能就是挖掘出了马长曦这个奇才。

    这么一看,他果然还是得更努力一点才好。

    “我现在觉得,我可能对卢升之没那么了解。”李清月望着他这个好似突然打了鸡血的背影,着实不知道他又想到了什么东西,只能和身旁的澄心感慨了一句。

    “说起来,公主为何不将姚元崇也给一起安排到这份差事之中?”澄心好奇问道。

    她看得出来,公主对姚元崇有重用之心,但还想让他多看多做,所以在让姚元崇和那几个高丽少年人接触后,让他与对方的联系不断加深。

    按说,若是想要让此地的高丽人更清楚地意识到学习大唐官话的好处,还能从姚元崇接触的那几人这边做出些示范。

    但很显然,在李清月方才向卢照邻布置的任务中,并未将其考虑进去。

    李清月一边顺着稻田边的小路缓步而行,打量着田中整齐的稻苗,一边答道:“我还有另外一件事情需要他帮我主管。”

    “算起来,也真是一点不给人以休整的时间,若要筹备的话,现在也差不多是时间了。”

    澄心好奇:“那是什么事情?”

    李清月叹了口气,“还不是那越冬御寒之事!”

    别看李谨行那边答应了,若是能促成各方都督府合力开采煤矿之事,无论李清月这边的封地需要多少煤矿,他都可以做主将其赠予过来。

    李清月很清楚,这个煤矿数额不可能让她狮子大开口。

    否则,要么是长安那边要怀疑她在封地不干好事,要么,就是她以煤炭御寒的消息传出,让泊汋的人口以超过她计划的方式陡增,到负担不过来的地步。

    这批煤矿只能用于泊汋城府衙、冶铁以及刘神威那头的科研所用。

    可这些高丽的百姓要依靠什么方式来御寒呢?

    据说这辽东越冬之时,冻死几个人根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泊汋城和其周遭目前登记在册的户口就只有这么一千户,少了任何一个人,对她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对于有着后世经验的李清月来说,她的第一反应当然是棉衣。

    可想法很美好,事实很残酷。

    不错,棉花已经在南亚能找得到,无论是王玄策这种出使印度的使者,还是玄奘法师这种前往印度取经的人,应当都在域外见到过,甚至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传入到了西域以及陇西之地,此物在中原却还暂时没有开辟种植市场的机会。

    百姓的耕地上连种粮食都不够,又怎么会用来种棉花呢?

    辽东这种无霜期短的地方,原本也不适合种这东西。

    另一个反应大概就是火炕。但姑且不说此物的垒砌成本,就说其中的木柴、木炭、煤炭消耗,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也过于奢侈。

    李清月有心将此事丢给姚元崇来负责。

    当然,在此之前,她得先想办法考虑个大致的方向。

    “总不能给每户发点毛皮吧……”李清月沉思。

    这也太为难她了!

    真要达成这样的目的,恐怕得往北边草原上去找个不听话的部落打一顿,劫掠一批牛羊回来。

    “公主,您是不是忘了个东西?”澄心指了指面前的这片稻田,说道:“稻草本身,就是御寒之物啊!”

    李清月目光一顿。

    是了,她怎么忘记了这一点!

    在没有鸭绒、棉花填塞衣物被褥的时候,在无法如同达官贵人一般身着裘袄大氅的情况下,寻常百姓最为廉价也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用稻草、茅草来铺床,塞进衣物之中,堵塞窗户屋顶的漏风之处。

    那么这一片会在十月里收获的水稻,就能尝试着晒干,分入此地的各家之中。

    但光是如此,可能还有些不够。

    她迟疑着问道:“在本地,有更好的草吗?”

    当澄心说出稻草二字的时候,李清月的思路顿时被打开了不少。她有理由相信,这些本地人应该也会考虑到用动植物来御寒遮风。

    或许就能从中得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被姚元崇找来的少年阿左听到李清月的再度发问后,笃定地答道:“有,但是需要公主给我一点时间,我回家去将其取来。”

    等他再度来到府衙的时候,手中已多出了一双皮靴。

    李清月伸手接了过来,就见这皮靴的内部,有一层植物捶打而成的草垫子。

    “我阿娘往北走去打猎的时候见到的这种草,”阿左解释道,“我们给它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叫做红根子草。这种草不容易折断,很是坚韧,虽然叶片细长,但是捶打柔软后编织在一处,便能御风防寒了。”

    “可惜……我们这一片的野草大多不长成这个样子。”

    李清月追问道:“那它长在北边的什么地方?”

    阿左指了指李清月面前的地图,答道:“在白山靺鞨居住的山上,或者……再往北去的黑水平原。”

    它们长在……那更为遥远的草甸之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