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 033(二更)(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仁轨起身走到这叠纸张旁边,便见其上尚有些

    ()    稚嫩的墨字。

    从最上方的一张往下翻去,字样越发有了章法,不像是匆匆写成的。

    虽仍欠缺笔力,但能看得出,她所学书法里,有着名家指导的影子。

    而其中所写内容,正与李清月话中所说并无差别。

    这可真是让刘仁轨吓了一跳。

    谁见过三岁孩子折腾出这样多东西的?

    便是昔年先帝的徐贤妃,在四岁之时也就是通读论语与毛诗而已。

    再看这位小公主所念书籍,目的性也很明确。

    《千字文》与《急就篇》都是孩童启蒙读本,自然要先学完以确保识字。

    《杂集时用要字》与《俗务要名林》则是对前者在用字和词汇上的补充,所以只是通读而非背诵。

    《太公家教》念过一半,是因其中乃是做人道理,但未可尽信,可不全读。

    《诗经》《论语》在誊抄纸张中出现得最多,以刘仁轨猜测,她说是说的未能尽数背下,大抵还是往谦虚了说的。

    他抬眸朝着那守在一边的年轻男子看去,隐约记得自己此前在街头偶遇邓王的时候见过他。

    正是被邓王称作“文采斐然,我之相如”的卢照邻。

    这位……应当不是来为公主做伪证的,而更像是个陪读,也就让李清月所说的话更有了可信度。

    可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啊。

    刘仁轨在这一刻心中思绪百转,甚至生出了几分迷茫之感。

    但他到底如武媚娘所预料的那样“沉稳”,或者说心志坚定,已在转瞬间回过神来。

    在重新落座之后,他便朝着李清月问道:“多余的考校就不必了,想来公主也不会在此事上诓骗于我,那么公主是想学《礼记》还是《春秋》?”

    说句实话,不用从习字开始教起,对刘仁轨来说还舒坦不少。

    既然安定公主的习字准备都已妥当,那也不必非要按照什么“公主该学何物”的规矩了。

    刘仁轨在接下这任务前,因无甚可参考,干脆将皇子教习的章程给借了过来。

    他估摸着卢照邻此人既陪同公主誊抄论语诗经,总是已将其讲解过一些的。

    这样一来,按顺序便该是礼记与春秋之流的书籍了。

    卢照邻旁听着这句发问都觉得有点发懵,只觉自己隐约明白了几分被抓来教授的意图。

    却讶异地听到,安定公主居然未做出那二中选一的选项,而是回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可否先请老师随我走一趟。”

    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要求。

    但大约是她先前做出的表现就已极为出挑,让刘仁轨不能将她当做一个寻常孩童看待,以至于在听到这句回话后,他只是思忖了片刻,便答道:“如公主所愿。”

    于是一个很奇怪的组合就出现了。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还穿着官服,带着个身着学子服的三岁小童。

    虽长者为师,但因公主身份的缘

    故,二者还是并列而行。

    后头则跟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与一个已换上便装的宫女。

    好在李清月想去的地方也不是步行就能去的,需得先上马车才行,又让这样一行人不必直接走在大街上。

    李清月被澄心抱上马车坐定,朝着车夫吩咐道:“去晋昌坊。”

    卢照邻眼皮一跳。

    晋昌坊这地方,在长安城中的地位有些特殊,但并不是因此地有高官居住在此,而是因为——

    关中最出名的佛寺大慈恩寺就修建在这里。

    他近来和公主所说的外界消息里,与此地有关的也最多。

    谁让在五月末,此地就开始举办一场盛会。③

    那是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

    卢照邻和李清月说过,若将其只当做一场佛教的聚会是不对的,这背后有很深的联盟意味。

    贞观十九年,西行取经的玄奘归来长安,于贞观二十二年入住慈恩寺,出任此地的住持。

    去年,也便是永徽六年,因佛教门徒各持己见,在翻译《因明入正理论》之时,三家义疏各自矛盾。

    宫中尚乐奉御吕才抓住了这次机会,当即提出了数十条疑问,前往大慈恩寺与玄奘辨驳因明之说。

    虽说此次辩论最后以吕才辞屈告退落幕,但掀起的并不只是儒家与佛道之争,还有佛教内部的宗派斗法。

    于是就在今年,玄奘法师决意进一步获得天子的支持,在官方钦定的名号之下弘扬佛法,以便挽回影响力。

    这对于李治来说当然是一出互惠互利。

    要说李治笃信佛教是不可能的,毕竟他都给儿子取名叫李弘了。

    但既然玄奘所传佛教对他巩固政权有利,他也不妨给对方提供一些便利。

    二月之时,玄奘赶赴德业寺为数百名尼姑受菩萨戒,四月里,他上表请李治题写了一篇《慈恩寺碑文》。

    当碑文刻成送抵寺院后,除却理当向朝廷致谢外,他还在随后的五月里将迎碑大会与无遮大会合并举办。

    这场无遮大会因是位居中土筹办,注定不可能像是天竺那般持续七十五日,还在期间布施贫困者数十万人,直到戒日王将财宝尽数捐出方停止。

    玄奘没有这个财力,李治也不可能放任他以这等方式大揽民心,以至于逾越到皇权之上。

    但这场无遮大会的分量依然不容小觑。

    卢照邻甚至将其分作了几次告知于李清月,可比她从宫中获知的消息详尽得多。

    当李清月和刘仁轨自马车中走下,进入这座足有数十个院落的佛寺之时,这场对于大唐佛教来说的头号盛会依然未曾结束。

    因今日恰逢无遮斋会,内容是施舍民众,往来之人更是极多。

    所幸,李清月本就没打算往中央去凑。

    她只同刘仁轨一道朝着藏经塔(大雁塔)的方向走去,在通报了身份后继续攀登上塔,直到登临于高塔中段足以俯瞰下方景象的位置,她

    方才止步。()

    身处此地,便不会与寺中往来人群相冲,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本作者千里江风提醒您《[大唐]穿成安定公主怎么办》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而自塔上俯瞰,长安城的一座座里坊尽入眼底,但最近也最是明显的,正是一千多间房屋之中居住的僧人,和此刻聚集在此地的长安民众。

    虽因高处瞭望的缘故,他们无法看清下方众人的面貌,却也不难瞧见这些人潮涌动的景象之中佛宗兴盛之态。

    刘仁轨想了想,还是开口问道:“公主现在可以说了,您为何要来此地?”

    李清月答道:“老师已见眼前景象,那么应当不介意听我说上两句。如其中有谬误,可随时指出。”

    刘仁轨颔首。

    “无遮大会之中,我阿耶亲自书写慈恩寺碑铭,又令左仆射于志宁、礼部尚书许敬宗、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侍郎李义府前来此地看阅经文,为其助长声势,所需为何?”

    “自永徽四年到永徽六年天灾影响,关中粮产不丰,阿耶需以佛教教义规范民众言行,令其事君尽忠,心中无怨。”

    “此为君王之所需。”

    这开头三句一出,已让刘仁轨下意识地握紧了面前的塔上栏杆。

    他侧过头来看着李清月同样投过来的目光,惊觉其中灵性惊人,根本不像是在陈述他人之言,而确实是她心中所想。

    但哪怕这是个经由人点拨也能说出的话,也依然非同凡响了。

    而她甚至还未说完。

    “玄奘法师要佛学新旧两派和大乘两宗暂时止歇内部争斗,先将佛经翻译完毕,在朝廷的支持之下传教,令其中经义广布民众之间。”

    “此为高僧之所需。”

    “至于一应与会之人,他们试图通过聆听佛经教义抚平心中苦痛,消弭仇恨,又或者他们根本不信这些说辞,只想借着此番施恩斋饭,节省一顿两顿的口粮。”

    “总之,此为民众之所需。”

    李清月的目光中有一瞬的闪烁,说到最后一句的时候,难免令她想到那日大酺之时所见。

    当日追逐斗酒、掷钱盈车的,与此时匍匐佛前的,大约是两种人。

    她定了定心神,方才继续开口说道:“天子有所需,高僧有所需,民众有所需——光是长安城中一处里坊便有如此种种心思。”

    “人心复杂,上下制衡,可见一斑。”

    “那么老师觉得,是学春秋还是礼记,能让我读懂长安之所需呢?”

    ……

    刘仁轨面色未变,心中却已涌起了惊涛骇浪。

    这个学生,恐怕不能随便教了。

    他此刻才知道,陛下和皇后都说的“见到安定公主后就明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