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章 031(二更)(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了陛下的颜面也罢,又或者是为了弘儿L的安全,总之,这长安城是不能让他们待下去了。”

    再待下去,只会放任这群没本事的蠹虫平白给人添乱。

    李治颔首,认同这个判断。

    媚娘这话说得坦白,更让他有了同感。

    说这些人是没本事也当真一点不错。

    大唐官员的升迁固然不太容易,但若像是武元庆武元爽这些人这样,明明有些背景,却到了四五十岁还在七八品官位置打转的,必定是真没本事!

    像是李义府那等会寻机会出头的小人,早年间也是凭真本事做他晋王府下属的。

    那四人混不开到这个地步,纯属自己不行。

    确实没必要在长安城中留他们几个吃闲饭,往后还容易引发其他的问题。

    李治可不做这种亏本之事。

    武媚娘接着说道:“可若是贸然将他们自长安贬官驱逐,又显得其中有所隐情,难免引人非议。”

    不错,这确实也不是李治乐于看到的。

    废王立武的风波刚刚过去,他尚在整顿内政之时,若在此时忽然给人抓住了攻讦他和媚娘的把柄,对他的声望没什么好处。

    “我有一个建议不知陛下愿不愿意听听。”

    李治无奈,“媚娘都这样说了,应当是早有主意,何必先说那些不可行的路子,直接说来便是。你如今已是皇后,不必还这样事事小心。”

    武媚娘对此付以一笑,但是否真将那后半句话全然当真,她自己心中有一杆评估的秤。

    “陛下不如在年后,对那四人以外派之名放到其余各州任职去。您看,宗正少卿等官职为正四品,各州刺史则在从五品到从二品之间,正能平级调派。便说——”

    不需媚娘对此过多言语,李治已能自己顺着这话茬接了下去,“便说他们不适应长安城中生活,想去更自在的地方。”

    他这一出接话,和盖棺定论的拍板也没甚区别了。

    让他们走!让这群没事找事的武氏子弟都滚他的视线外面去!

    不过这样一来……

    他定定地看着面前之人,“媚娘,虽说用这等借口将人驱逐出京,在名头上好听一些,可总难免有人攻讦你这是在以权谋私,对异母兄长有所苛待。”

    “武氏族人远离京城之后,

    你与弘儿L也到底少了几个可依靠之人。果真如此的话,你不会后悔吗?”

    武媚娘摇了摇头,“陛下既已见我执意速成这外戚诫一书,便应当知道我意坚决了。身为皇后,若不能以身作则为陛下分忧,那还何谈国母二字!”

    “至于弘儿L是否会少几个可用之人,我却不那么担心。”

    “一来,陛下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弘儿L的太子位置能否坐稳,除却看他是否有这等天赋外,没有任何东西比陛下对他的支持更为重要。”

    “二来,陛下必定会为子女择选良师益友在侧。这些人的作用,难道还不如那些将武德功臣、家族荣耀挂在嘴边,却一事无成的家伙吗?”

    李治闻言一笑。

    那前一句,将太子的命脉和他这位天子彻底联系在一处,正是李治最想看到的状态。

    而那后一句,也是李治近来所想。

    弘儿L出生于永徽二年的秋季,到如今整二岁了,翻过年去,按照虚岁来算就是五岁。

    这个年纪,又是太子,已该当开始按照未来继承人的方式培养,直到二二十年后能接下李治的位置。

    对于上一任太子李忠,李治本就对其有所不满,自然不会考虑到这一层,可对李弘,李治还是寄予厚望的。

    既然都这样说了,李治确实不能让武氏族人影响到他,而是应当如媚娘所说,以有识之士对太子予以教导。

    “若如此的话,”李治想了想,说道,“朕本就有意在明年改元,以示朝堂有新气象,便趁机为那几人加官外派吧。至于要将其放往何地,媚娘也一并参谋一二好了。”

    他又不是听不出来,在媚娘、杨夫人以及那几个没点眼力见的兄弟之间,除了对方近来跋扈行径确实惹人不满外,还有些私仇要处理。

    这点无伤大雅的有仇必报,可不会让李治觉得她有何性情上的不妥。

    ——毕竟他自己也是这种性格。

    见媚娘已因回禀之事得到了解决,神色中的疲惫削减,李治也心情松快不少。

    他一面随手翻阅着那几页外戚诫,深觉媚娘此举为他起码在几十年内少了个心腹大患,一面与她均在案前坐下。

    武氏兄弟惹人厌烦,便不必在此时提起了。

    倒是方才既已提到弘儿L即将进学之事,可以继续说道一二。

    谈论的是育儿L,话题也更显家常一些。

    但他没想到的是,媚娘随后出口的一句话却是:“说到弘儿L的进学,我是不担心的,有陛下照看着呢。若非要说的话,我更担心另一个孩子。”

    李治对于他觉得值得付出之人,还得算是慷慨。

    加上太子本就是天下间身份最尊贵的几人之一,李治更不会不舍得择选良师。

    所以比起弘儿L,她之前答应阿菟的事情,才应当要单独提出。

    否则,李治就算明知女儿L聪慧异常,大约也不会想到要给她破格待遇的培养。

    见李治有些

    讶异地朝她看来,武媚娘接着说道:“我是说阿菟。”

    “翻过年去,她也有二岁了,她说话又比寻常孩童要早,更是比她兄长还早一些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思前想后,觉得不妨让她得到一番栽培。”

    “宫中的内文学馆没有这等教习幼儿L经验,有些不合适。我本想着让阿菟去跟弘儿L做个伴,也要培养培养他们兄妹的感情,或许还能督促弘儿L履行学业,可再一想,又觉得有些不妥。”

    李治问道:“这又是为何?”

    他虽不指望女儿L学出个什么经天纬地之才,但让她和太子一并读书也不错。

    武媚娘苦笑:“阿菟是如何聪明的您也见到了,她甚至能在大酺之时出外游玩中,和那位邓王府中的门客交谈自若。真要和弘儿L一并上学,学得太快了可怎么办?到时候,您给弘儿L选择的伴读是要听从谁的话行事?”

    李治:“……”

    好问题啊。

    他一面觉得这会不会有点多虑了,一面又觉得,以阿菟在大酺日出行前表现的本事,弘儿L可能真的在聪明才智上比不过妹妹。

    他有心忽略掉这个有点残酷的事实,便顺着话问道:“那媚娘的意思是,单独再为阿菟延请一位老师?”

    “正是。”武媚娘回他,“陛下莫要嫌我多事,对阿菟这位老师该当是何许人,我还真有一点想法。不过——”

    “能否让其准允教授,还得看陛下的本事了。”

    这话李治就不爱听了。

    怎么就还得看他的本事了?

    除非是让二公位置上的重臣来教授阿菟念书,否则还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何况媚娘才刚做了那样一件让他如此满意的事情,嘉奖太子反而显得不够诚意,倒是给阿菟点好处,既无损于政局,又显出他对皇后“大义灭亲”的赞许。

    他眉峰一蹙,“媚娘说来便是。”

    武媚娘低笑了一声,像是被李治此刻的表情给逗乐了,随即说道:“我想着,此人在言辞、见闻与人品上都务必有其过人之处。”

    言辞,自然是得说得过她那小女儿L。

    见闻,便是要满足阿菟对于了解天下事的愿景。

    人品……总不能让李义府之流的人来教导女儿L对吧?

    “此人最好也莫要在朝堂上的官职过高,以免因陛下这出特殊的委任而觉心中不快。但若太过年轻,又恐怕他不够沉稳,觉得教授一二岁幼童乃是荒诞不经之事。”

    李治:“那么不知媚娘选定的是何人?”

    武媚娘语气笃定地答道,“刘仁轨。”

    门下省给事中刘仁轨。

    这是一个此前绝不在李治预料之中的名字。

    可当他玩味地默念了一番这个名字后,又开口道:“媚娘这个人选,有点意思啊。”

    刘仁轨现年已有五十五岁了,但只担任着正五品给事中的官职。

    虽说此职位是位卑权重,那也足以看出,刘仁轨此人没什么身家背景。不仅如此,他还不爱站队抱团,活脱脱一个孤臣。

    但孤臣无妨,对于君王来说,这等喜欢直言上谏、又不跟着权臣瞎混的臣子,简直是个稀缺品种。

    自长孙无忌所属势力倒台一半后,李治一面担心着刘仁轨要跟新得势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合不来,一面又觉得,该当将这位的官职再往上升一升。

    他也正如媚娘所说,够有学问,够有见闻,够有人品,也足够……

    “等等,你觉得他够沉稳吗?”

    刘仁轨是怎么出头的?

    是因为他在担任陈仓县尉的时候,折冲都尉鲁宁屡屡犯事,陈仓的县官实在管不住他,反倒是刘仁轨有这个胆子,直接将人给打死了!

    这件事传到了当时还在世的李世民耳中,便将刘仁轨给喊到了面前问询,问完之后觉得此人真有刚毅正直之风,干脆给他升了官。

    要这都能叫沉稳的话,天下便没有冲动的人了。

    武媚娘却道:“难道陛下不觉得,只有这等脾气才能看得住阿菟吗?”

    别的老师或许会怕得罪权贵,刘仁轨他当年都敢劝阻先帝狩猎举动,现在可没什么不敢的。

    阿菟既要学学盛世的道理,那就得先见见这种硬骨头。

    她调侃道:“陛下,我总觉得,这会是一对很有意思的师徒。”!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