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 章 陈平、吕娥姁、燕,好久不见(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高墙围护。”

    “一旦有变,也留有撤退余地。万一紧急,也还来得及放一把火,毁灭痕迹,以防歹人窃取纺织神器。”

    值得一提的是,吕娥姁年前已经见过纺纱机和飞梭机的图纸,还有咸阳派来数百工匠,正分开打造机器部件。

    到时收集起来,秘密组装。

    也是因为见到了那般纺织神器,吕娥姁才有今日先前的一番疑问。

    决定了增建纺织工坊,又草定了建城一事。

    甘罗说起棉花种植之事:“臣去河西郡,把农家博士都请来了,只等开春时节,便能播种棉花。”

    周邈疑问道:“我来时,沿途倒看见了翻耕的田地,只是面积足够宽广,足以广袤播种棉花了吗?”

    确实,后世的吐鲁番盆地是长绒棉主要产地之一。

    如今的此地,西部零散分布着西域城郭诸国,倒也开垦有耕地。

    但盆地中东部的西域东郡,又不能去抢城郭诸国的领土耕地。郡中辖地之内,原有的耕地,就像大饼上的芝麻——有是有,但很小。

    沿途来时,驰道两旁有开垦出来的耕地,却不知道更深远处的耕地面积。

    甘罗仔细说来:“得益于治粟内史支援的铁制农具——且是仙使指点改良过的,镰刀、锄头、曲辕犁等等,一应农具或锋利、

    或坚韧,无不好用又省力。”

    “又有武城侯率领士伍,两万余人轮流垦田。年前两月的时间,已经开垦出近四万亩棉地。”

    周邈默算一下,差不多一个壮劳力就开垦了一亩地。

    但即使有铁制农具支援,也不可能有四万副之多。如此情况,平均每个壮劳力开垦一亩地,其间血汗艰辛,可以想见。

    即便有王离军队的支援,郡中青壮恐怕也没人逃过垦田……

    “臣借鉴河西郡先例,从应召仙使修筑驰道的役夫之家,选人应召垦田徭役。并承诺:仙使再有征召役夫,将会多关照先前参与垦田,并不曾中选者。”

    甘罗见仙使神情隐有慈悯不忍,又道。

    黔首每年都应该服长短不等的徭役——寻常是一个月左右,这是律法规定的义务。

    甘罗征召黔首服徭役垦荒,是理所应当的。

    但此次徭役毕竟比寻常时候要更辛苦,甘罗思及仙使性情,又听闻河西郡郡守陈平的作为,便也借鉴了一二。

    “……”周邈想到之前西域东郡的役夫名额,似乎被河西郡挤占去不少?

    有点怜爱了。

    “估计再过几l天,征召役夫的旨令便会下到郡县了。”

    周邈想起之前,河西郡似乎是因建四座城,才在名额上多有照顾。

    现在西域东郡的垦荒任务,也同样繁重,自然也应该多有关照……

    “要不?甘郡守,你往咸阳上一道奏折,陈明垦荒艰难的实情。并请求同等对待西域东郡,不因西域东郡人少,就减员征召。”

    现在棉花的推广种植,几l乎全落在了西域东郡官民身上,有所优待难道不该吗?

    (陈平:……天道好轮回啊。)

    不必甘罗旁敲侧击,周邈直接就慷慨给出指点:“就要个一万个名额吧!”

    先前商议部署时,初步决定,此次长城途经包括西域东郡在内的北方九郡,分得二十万役夫名额中的一半。

    其余十万名额,则综合考量之前的役夫名额分配,多减少补,尽量公平地均分给其余诸郡县。

    这样算来,西域东郡索要一万名额,甚至还略低于平均数。

    但一万名额,便是一万户黔首啊!

    而直至目前,西域东郡的黔首也才万户。

    西域东郡即将实现全民富裕!

    甘罗心性已经练得稳重,但此时仍旧难抑激动:

    “仙使点拨,臣感激万分!先代西域东郡的所有黔首,谢过仙使!”

    显而易见了,以仙使驭使钢铁神兽瞬行千里的神速,可能征召役夫一事决议定下,尚不超过五日。

    征召役夫的名额、条件一类详细旨令,兴许都还未出咸阳。

    而他们却已经提前得知,岂不是占得先机!

    “臣今晚就书写奏章,快马急递,送回咸阳!”

    甘罗又想到,即便如此,可能也要四五日时间,才能把奏折递到陛下

    案上。

    等到允准的旨令到达,一来一回,恐怕就是月余了,到时根本来不及!

    便又灵活变通:“同时,臣先按照一万名额的数量去征召,最后全部送往咸阳。”

    不如先斩后奏,到时直接把名单送到咸阳,陛下允准了,也刚好能赶上。

    “嗯,积极些总没坏处。”周邈往返各地,大多时候都乘坐机器人,日行数千里。

    但也知道此时消息的传递,非常慢。

    灵活变通,没有坏处。

    早上从敦煌县出发,日中时分到达哈密县。

    按照周邈的餐食习惯,甘罗他们安排了一顿‘午食’,权作接风洗尘宴。

    席间和饭后的畅聊,让吕娥姁和甘罗皆是收获满满,满足非常!

    散席后,周邈在甘罗的亲自带领下,下榻城中官舍。

    “仙使,且先午歇。”虽方才燕也陪座席上,却没说得上话。

    “待您睡足了,起来后,臣再来叨扰一顿夕食。”

    燕怎么也是自己人,不在乎这一时半刻。

    晚间再相聚叙谈,也来得及。

    “好,那就不与燕客气了。”

    周邈确实困了,在方岩的侍候下,倒头就睡。

    ……

    一个半时辰的好眠,周邈醒来时,已是日跌末时。

    燕还在官舍,与方岩和霞叙过旧,又自然地帮忙做事。

    就好像她还在六英宫时一般。

    说真心真意,燕确实与方岩和霞他们亲近,毕竟她曾经也是六英宫的人。

    论人情世故,燕也应当与方岩他们维持交情。

    她固然得仙使看重。

    但毕竟已经远离六英宫在外,没在仙使身边侍奉了,与方岩这等旧日同僚兼仙使近臣交好,有利无害。

    “仙使,您起了,可睡得好?”

    燕顺势给周邈倒上一杯奶茶。

    就像她才知,仙使已经厌弃果茶,奶茶成了新宠。

    燕一如当初言行,给仙使端茶递水。

    方岩和霞也并不阻拦,抢着去侍奉。

    燕常年在外,一年能侍奉仙使几l回?

    他们何必抢夺,与人为善不是更好?

    “起了,睡了个好觉!”周邈倒也接过燕递过的奶茶,却也指了指旁边的椅子:“燕,你坐。”

    没厚此薄彼,也指指另一边的椅子:“方岩,霞,你们也坐。”

    都坐下了,自然而然地,开始叙旧谈话。

    周邈先问起燕的近况:“这两月,一切可还顺利?”

    上次见面,还是修建驰道最后一环任务,最后一次赐福的时候。算算已有两个月不见。

    “承蒙仙使挂念,一切都好。”

    “……臣又寻得一样新物种,种似草籽,但稍大而扁圆。”燕简单说了两月以来的近况,才终于说到了正事。

    “香味浓厚,咀嚼时油润生香。乃是臣

    在楼兰国一安息异族商贾之手,以一卷羊毛线换来的。”

    “并不多,也就一斗。”燕说着,起身把放在角落的麻袋提来。

    麻袋在周邈面前打开,他伸手抓出一把,放在手上细看。

    ——小粒,扁圆,深深浅浅的米黄色、褐色。

    虽然麻麻赖赖的,但这不是芝麻吗!

    芝麻,古称油麻、胡麻,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大宛带回中原。

    香味浓厚,无论是整粒撒入,还是榨成香油,都是调味增香好物啊!

    “这是芝麻!好东西啊,调味增香的上品!无论是生嚼,还是炒炸熟了,抑或榨油,一点点都能使香味大增!”

    燕已经尝试过芝麻,料到这芝麻是有用的。

    “如此甚好,能找到调味好物。”

    关于西方物种的不断引入,周邈倒不觉奇怪。

    西域和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交流,其实历史已久。

    西域列国的百姓,有许多眉骨高立、眼窝凹陷,头发卷曲,甚至有蓝眸,这些有西方血统的长相,就是明证。

    张骞凿空,算是官方开通了一条通道。但民间私下,其实早已一直有所交流。

    像之前的燕献礼的核桃、蚕豆、蒜、香荽、胡椒和小茴香,核桃原产地不好说,但其他都很可能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的物种。然而,此时却已经发现。

    就说明有些物种原产地在更远的西方,但已传入西域。或是早已传入,或是像这次的芝麻,只是刚好碰上安息商贾携带。

    上交芝麻,并非燕今日主要正事。

    “如今棉毛工坊已建成一处,新建分部工坊也不甚紧急。臣早与吕织令说过并得到应允,臣打算开春时,组建一支商队,前往更西边的大宛、安息之地。”

    这是周邈第一次听燕说这事,闻言猛地抬头,看向对方。

    而燕神情笃定,早有决断。

    燕:“仙使觉得,可行否?”

    虽然猝不及防,但周邈仔细一想,这不是大好事吗!

    “可行!怎么不可行!”

    周邈知道燕有一定的防身武力,有西行的决心,那还有什么不可行的!

    燕得到肯定答案,笑容不自觉灿烂起来。

    周邈:“可是早有计划?准备做好没?”

    燕道出做出的准备:“得吕织令资助,臣已在楼兰国买了一队十头驯化的骆驼,并在牧场买了十匹良马。”

    “并与换芝麻的那个安息来的异族商贾,已经约定好,届时和他同行一段路程。”

    “还聚集了二十来个男女武士,愿意追随护卫臣西行。”

    有交通工具,有带路向导,有护卫武士,一支商队已经成型。

    至于做成这些的花销,燕本身就积攒有金布财富,加上吕娥姁资助,其间不会轻松,却也能办成。

    “那我也资助你一些。”周邈细想一下,又道:“与其资助你些金布,不如奏禀陛下,让陛下颁发给你大秦朝廷官方的符节,作为大秦的使者,公派出使西方!”!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