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6 章 今始皇帝功德兼隆,又受命于天,身已至泰山与梁父之间,封禅(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的。

    鲁县青壮儒生:……憋屈!

    前有百家博士、老儒生,就是左右都有邹县的‘孟门’青壮儒生,后有执戈士伍。

    被包围了属于是!

    但再如何憋屈,今日议程都不会因他们而有所改变。

    在太祝叔孙通出席,阐明聚集于此的缘由后,就开始主持议程。

    巍巍泰山脚,橘黄夕阳辉。

    叔孙通庄重从容的声音,在泰山脚下响起:

    “古之封泰山禅梁父者,七

    ()    十二家。世人皆知者十二家:无怀氏、虑牺、神农、炎帝、彭帝、颛顼、帝俈、尧、舜、禹、汤、周成王。”

    “今始皇帝陛下功德卓著,又受天命,当得封禅!”

    周邈:对!就该这样!

    始皇陛下不仅像前七十二家一样是受天命为帝王,更有功德卓著!

    叔孙通,你是会的!

    当然,也可能是叔孙通在向嬴政汇禀封禅事宜时,被要求改成这样的。

    后面的某位青壮儒生,正欲高呼一句:昔日齐桓公……

    叔孙通却已经开口:“昔日齐桓公为诸侯,凭强兵以为霸主,会盟于葵丘,欲行封禅,管仲劝曰:受命然后得封禅。然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西征大夏、南下召陵,然功绩终在方寸之间也。九次集会诸侯,称霸天下,然终为一方诸侯耳,不可称天命帝王也!焉得封禅?”

    “今始皇帝北御匈奴,西使乌孙,南及闽越,东抵东夷,功绩万里广也!兼并诸侯,一统天下,无不宾服,唯皇帝独尊也!”

    “又治道有方,百业得宜;大义休明,垂于后世;皇帝躬圣,不懈于治;夙兴夜寐,训经宣达①;科举取士,擢贤选能;修治驰道,通达海内;……是为功德兼隆也!”

    周邈(海豹鼓掌.jpg):对对!夸还是你们文人会夸!始皇陛下就是功德兼隆!

    什么无封禅之德!黑粉言论而已!

    “诸君以为,然否?”

    仙使周邈,率先拊掌大赞:“然也!”

    “然也然也!”

    “然也!”

    ……

    隗状及英布等侯爵朝臣,无不附和:没错没错!始皇帝陛下功绩德行兼备!

    有后排人群中的鲁县青壮儒生欲高呼:屠戮儒生,暴虐无匹,何来德行显明!?

    但被左右及前面的儒生给捂嘴了!

    知道你的好友因窜科舞弊被夷三族了,但你此时喊出来,除了听到廷尉李斯抛出一堆秦律,证明他死有余辜,还能得到其余结果吗?

    本就不占理,徒惹笑柄传于世间而已!

    不然你以为始皇帝为何将鲁县科举舞弊案昭告天下?自然是他占理啊!

    丧友的青壮儒生:鲁县儒学显达,进士科榜却只录十人,诸生才干不能得到施展,不得已屈居明法、明算榜,权宜之计罢了!

    始皇帝霸道独.裁,见不惯,罢黜也就罢了,怎就要大肆屠戮!岂非暴虐之举,德行尽丧也!

    吾等儒生万人一心,始皇帝又能如何!

    万人尽数坑埋吗?那他必将遗臭万年!

    众儒生:……

    但这,不是不复万众一心了吗?

    青壮儒生挣扎之余,难免闹出点动静。

    周邈早有预警,一直留出股心神关注着后面的儒生,第一时间发现了异样。

    而嬴政居高临下,看得更清楚,睥睨前方的目光逐渐冷冽。

    如今的齐

    鲁儒生,远没资格叫他权衡隐忍,先前是不在意,就事论事。

    若是一再冒犯,坐实‘坑儒’又何妨?

    同样发觉的,还有立于下方主持议程的叔孙通。

    心中不由道:可别愚蠢冲动了,今日所议乃封禅大事,若坏了好兆头,他亦保不下几十条性命啊!

    周邈连忙给叔孙通使眼色。

    怒斥打脸固然爽,但就像玉器与瓦砾相撞,叫儒生破坏了今日议程,即便坑杀了罪魁祸首,也使玉璧有瑕。

    始皇陛下的封禅大事,在史书上,必须是完美无瑕的!

    叔孙通会意,高声道:“自古帝王,功德已满,又有空暇至乎泰山,何尝不封禅?

    今始皇帝功德兼隆,又受命于天,身已至泰山与梁父之间,封禅之机已至!()”

    “古者封禅,乘蒲车,是恐伤泰山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草禾编成,是古不如今之物阜民丰。?()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时移世易,今已难以施用,宜当修缮、打扫车道,乘銮舆登至山巅,再筑台以封。诸位以为,然否?”

    今天说是商议封禅之事,但其实流程早有腹稿,只是过一个明路而已。

    仙使周邈再次拊掌大赞:“然也!沧海桑田,天地恒久变化,世事也当如此理,封禅之礼自亦当与时变化。”

    “然也然也!”

    “然也!”……

    又是一阵附和,此起彼伏。

    至于后面儒生的些微异动?无足挂齿。

    【……即皇帝二年,东巡郡县,礼祠邹县峄山。又议封泰山、禅梁父之事,皆如太祝通言,无有异议……

    ——摘自《秦书》】!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