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8 章 落定(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沛入阁,进一步拉低了内阁的平均年龄,但班子年轻化所带来的无数好处之中赫然夹杂着一个弊端:连带着逼近六十的卜温和侯元珍,都不好请假了。

    秦放鹤给出的理由非常充分:尔等正值壮年,孩子们也都长大了,正是不需要操心,可以百分百专注事业的大好时候,请什么假?!

    拿着朝廷的俸禄,肩负着陛下和百姓的期待,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赵沛:“……”

    我是不是来错地方了?

    卜温、侯元珍:“……”

    谁壮年?

    庄子有云,“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简而言之,能者多劳。到了他们这种级别,手头活儿的多少变相代表着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在朝廷内外的话语权,所有人都是宁可累死了,也不想被遗忘。

    于是在秦放鹤的“压榨”下,一度曾因为杨昭中风、杜宇威猝死所带来的短暂的悠闲,骤然结束。

    内阁所有人开始一起卷。

    秦放鹤个人非常喜欢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但年纪排在前两位的尤峥和傅芝多少有点受不了。

    这人什么癖好?

    天下真的有人喜欢处理政事吗?

    内阁效率骤然拔高,提前完成后就一股脑堆到盛和帝跟前去,逼得盛和帝头皮发麻,不得不跟着莫名其妙地卷。

    就连那几位成年皇子,因骤然多了几位“拼命二郎”阁老做老师,也开始每日提前半个时辰起床……

    上行下效,上面的大人物们如此卖命,下面亟待升职的自然不敢懈怠,于是一股自上而下的勤政之风,轰轰烈烈席卷朝野。

    简直莫名其妙。

    盛和帝终于体会到当皇帝是件苦差事,以至于阅兵带来的短暂兴奋都被抛到脑后。

    他隐约觉得自己好像忘了点什么,但太忙了!根本想不起来!

    秦放鹤非常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凡是内阁递上来的文书,二十四个时辰之内,只要没拿到批红,就会跑过来微笑,“陛下,可是何处不妥?”

    折子批完了吗?

    五十一岁的皇帝,正是玩儿命的大好年华,放松是什么?

    不存在的。

    当盛和帝无数次试图抓住那点被自己遗忘的线索时,无一例外,都会被秦放鹤打断。

    时间一长,盛和帝听见“秦阁老”二个字,后脑勺都会近乎本能地发凉,然后疯狂回忆:

    朕的折子都批完了吗?

    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心思,傅芝选择视而不见,并从中获取了相当微妙的满足感。

    对此结果,秦放鹤很满意。

    忙,都忙,忙点儿好。

    当初从白云港回来的路上他就发现了,阅兵确实激起了盛和帝的兴趣,所以后面兵部和工部的预算都很顺利地拿到了。

    但这种兴趣是把双刃剑。

    如果一个皇帝太过沉迷于“被需要

    ”“满足感”,恰恰他又有这种权力和便利,很可能会过分干预。

    无数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往往是毁灭性的。

    所以必须尽快将盛和帝的注意力从军队和科研上拉走。

    现在看来,效果显著。

    甚好。

    一忙起来,不觉时光飞逝,很快就到了盛和元年十一月。

    正值新君登基,大禄蒸蒸日上,周边各国纷纷派出使团前来朝贺。

    各部尚书俱在内阁,会见使团这等小事用不着他们,右侍郎忙着总领全局,准备年前后祭祀等事宜,也脱不得身。

    所以最终便是左侍郎金晖总抓总管,与鸿胪寺相互配合,共同接待。

    而偏偏目前鸿胪寺领导班子中的大部分人,都曾经是金晖的手下,两个衙门的作风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令所有人都不禁捏一把汗。

    就连亲手提拔他的盛和帝,都隐晦地提醒现任鸿胪寺卿,“小心看顾。”

    鸿胪寺卿很想抗旨。

    论级别,鸿胪寺卿为从二品,礼部侍郎为正二品,人家比自己高半级。

    论资历,人家是自己的前辈,谁看顾谁?

    结果……金晖意外,又不是那么意外的拿得出手。

    他生得俊美,身段儿要得,又喜欢笑,不了解他的人见了,难免欢喜。脑袋灵光,又擅长逢场作戏,睁眼说鬼话,对不通晓的外语,熬夜抱抱佛脚,次日便能字正腔圆讲几句问候的鸟话,着实令人惊喜,众使团长与他碰面后,鲜有恶评。

    消息陆续反馈到内阁,赵沛就酸溜溜的,私下里忍不住对秦放鹤抱怨,“不曾见他对本国同僚这般如沐春风……”

    惯会见风使舵,这是瞅空子做戏给陛下看呢!

    呸,寡廉鲜耻!

    秦放鹤:“……”

    不是很想搭理。

    近些年大禄飞速发展,对外商贸连年攀升,俨然成了无数外国人口中“黄金遍地”的宝地,心向往之,故而此次来朝的使团中,多有规模空前者,除必要的外交大臣、翻译官之外,还有大批官方采购商、留学生。他们都希望能通过深入了解和谈判,进一步增进合作。

    另外,也有海量民间商人和诗人、艺术家等飘洋过海,用自己的眼睛见证盛世,追逐神秘又富丽的东方文化。

    这种官方和民间的双途径,大大促进了文化交流,也就是在这个被后世誉为“第一次全球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多国文化相互碰撞,迸溅出耀眼的火花,在诗歌、绘画、文学创作等领域诞生出大批融合了中西方风格的新流派,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后的数次文化变革中,均可看到这次开创性文化大融合的影子。

    及到盛和二年,京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番邦面孔,街头巷尾的酒楼食肆、街边摊上,也常常看到那些与本地人风格迥异的番邦人像模像样穿着汉人的衣裳,操着半生不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