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0 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虽然本案仍在调查阶段,但海瑞办事向来一丝不苟(),他也不管隆庆或者内阁会不会看?()?[()]『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都会将手中工作进展事无巨细的报上来。

    帅嘉谟在对徽州府近五年的税册进行大量计算之后,他发现:徽州府每年向南京承运库交纳的税粮中,除田赋正税之外,还有一笔名为“人丁丝绢”的税目,以实物缴纳,且数额颇大,每年需要上缴8780匹生绢,折算成白银大约6145两。

    帅嘉谟又找来徽州府下辖的几个县的分账进行计算,更是惊讶的发现一共六个县,只有他所在的歙县的账簿上有“人丁丝绢”税目记载,其他五个县均无此税目。

    直觉告诉帅嘉谟,这里面肯定有隐情。于是,他又去查阅了《大明会典》,发现在徽州府的条目下,同样有“人丁丝绢”这一税目,但是《大明会典》中只提到由徽州府承担,并没有注明徽州府的“人丁丝绢”税由歙县一个县来承担。

    海瑞所呈报上来的案情就到此为止了,剩下的还得继续查。

    这是一份题本,隆庆并没有仔细批阅海瑞的奏章,只看了内阁所拟的票签,让司礼监批了个“如拟”,这个案件又极为复杂,牵扯甚广,皇帝甚至不知道具体怎么回事。

    但朱翊钧对此案尤其上心,或者说,他对帅嘉谟这个人尤为上心。

    便对隆庆说道:“父皇,这个歙县的案子,您一定让海瑞彻查到底,有什么进展,及时向您汇报。”

    朱翊钧想了想,又道:“最好,让他专门呈上一封奏疏,把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越清楚越好。”

    隆庆见他对这个案子这么上心,便问道:“这案子有什么特别的吗?”

    朱翊钧摇了摇头:“我现在也不清楚,但我觉得这件事没这么简单。”

    涉及一个府六个县的税务案件,其中涉及的税款累积起来上百万两白银,或许不只是钱的问题,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官场潜规则,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隆庆也没有细问,主要这事可以交给应天巡抚、户部、内阁去处理,每年几千两白银,还不至于惊动圣驾,他不想费这个神。

    不过,儿子的要求,隆庆向来都会慎重考虑。况且,这事儿本就该海瑞来管,叮嘱他彻查并如实呈报,不过一封诏书的事。

    回到清宁宫之后,朱翊钧还惦记着远在南直隶的这件案子,要搞清楚此案,他必须先了解这个“人丁丝绢”税是怎么回事。

    于是,这日进讲结束之后,他和张居正说起此事。

    内阁每日诸事繁多,也不能总盯着江南一处地方,张居正最近都在忙着给殷正茂筹钱打仗,并没有关注这个案子。

    听他简略一说,也直觉此事牵涉甚广,恐怕并不好解决。

    朱翊钧问道:“这个‘丝绢’税,究竟是什么呀?”

    张居正不答,目光从他的脸上移到了他的衣服上。

    朱翊钧今日穿了一身绛色交领补服,去年秋天刚做的,因为他个

    ()    子长得快,看起来似乎又有些短了。

    通过张先生的目光,朱翊钧明白了,他身上穿的,就是老百姓所缴纳的“丝绢”税。

    张居正这才说道:“丝绢税在南北方各有不同。”

    “北方成为‘人丁丝绢’:每男子成丁者,课丝绵一两。”

    北方天冷,养不了蚕,田里也长不出丝,那也好办,让人“吐丝”就是了。

    “南方按照田亩数收税,属于田赋科目,称为‘夏税丝绢’。”

    “农桑丝绢也称劝课农桑,朝廷鼓励百姓在不可为田的土地上,种植桑麻等作物,薄征租赋。”

    “这些皆以实物为主。”

    “所征本色丝运送南京,供应皇家织造,折色绢匹运送北京,以备俸禄支出及赏赐之用。”这说的是“丝绢”税的用途。

    朱翊钧又问道:“全国哪些地方出产生丝?”

    “主要是浙直、闽粤、四川、山西也产。”

    朱翊钧又问:“那徽州产吗?”

    张居正看着他,没说话,答案不言而喻。这个问题看似很重要,其实根本就不重要。

    其实产不产也无所谓,不产生丝,也不耽误朝廷征收生丝税。

    皇室对丝绢的需求量巨大,皇上要做龙袍,后宫这么多娘娘,要穿漂亮的衣服,什么大衫、大袍、长袄、短袄……朝中大臣也需要制作官服,皇上还要给大臣和皇亲各种赏赐,有时也将丝绢作为俸禄发放。

    同时还要和外国人做生意,虽然生丝禁止出海,但生丝所织锦缎是可以高价卖给外国人的嘛。

    这是制造局的生意,也就是皇家生意,给皇上的小金库赚钱,耽误不得。

    光是看看科道官三不五时呈上的奏疏,劝谏圣上暂停制造就知道,皇室和朝廷在这方面花费巨大。

    再加上民间所用,四大产地每年所产生丝供不应求,那就向不产生丝的地区征税,把粮食换成银子,再用银子去买生丝。这一进一出,豆腐也能盘成肉价钱。

    朱翊钧愈发觉得,前些日子张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