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3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以往定会重现北魏抢夺百姓之举(),是以请陛下定职发禄。”

    外地官员发放禄米之事还在商讨?()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天幕就突然降临,打断朝会。

    杜如晦忆起天幕言汉时的种种,提议道:“外官当发禄米,但职田当限定范围,否则有不法官员以权谋私,鱼肉百姓。”

    他这话担着巨大干系提出,此言一出得罪所有外地官员。

    只是...他抬起头望向天幕:大唐的未来让人澎湃,可是大唐的折落亦让人心痛。

    他不想大唐跌落世界之巅,既然如此那就防患于未然。

    大唐因何堕落他暂且不知,但按史书和天幕所言,制度为国家根基,对各项政策慎之又慎,总能为大唐后世规避些缺陷吧?

    李世民沉默几息后才道:“暂且记下,待天幕结束后再行讨论。”

    “唯!”

    群臣话刚落音,天幕就提到职田:【职田:职分田按官级大小分拨,京官一品十二顷,二品一十顷……九品两顷,是低级官员重要收入之一。

    但唐朝实行京官厚,外官薄,即:外官待遇低京官一等。

    所以地方官会利用权力扩大职田数额,及加大公廨钱的利息收入。

    所以俸料钱收入在外官月俸中,占比最少】

    宋

    听到天幕说官员俸禄,赵匡胤扯了扯嘴角,一手抄起药碗一口饮尽。

    公廨有利有弊,所以他把公廨做了改变,变为公使库,只设在州府军监等地方官衙,把供使官员俸禄的公廨变成存储公使钱、公使物的衙门,以此作为朝廷联通地方财政的主要部分。

    至于官员俸禄…赵匡胤颇为自豪:

    自他即位,便定下厚禄政策,俸禄薄不能要求官员清廉。

    与其冗官多花费钱财,不如精简官员增加俸禄,使官员专心为国。

    别的不敢讲,他治下大宋定是政治清明!

    明

    朱元璋指着地方官贪污几字,振振有词道:“天幕还说咱给的俸禄低,大唐给的俸禄高外官仍要贪污。”

    大明无法镇压这些蛀虫,贪污官吏定然横行天下。

    见大儿浮现不赞同之色,朱元璋冷哼:“朕又不是搜扣之人,大唐给一品官七百石,他老朱给每月八十石,一年960石,比大唐高多了。”

    那些大臣还腆着脸说不够养家?

    大宋就是给那些大臣太多,才会造成沉官拖累大宋财政。

    而且看看大元给的俸禄,京城从一品才300两月俸,连禄米都没有,他老朱不仅给俸钱还发米,怎么就不好了?

    天幕居然说他小气,想想就委屈!

    朱标&朱棣等皇子:爹,你开心就好!

    【唐初时财政匮乏,所以准京师及各州县设公廨田,然用度仍然不足,到贞观十一年时,唐太宗下诏书,设‘捉钱令史’一职。

    每所办公衙门配九名家资万贯的捉钱使,每人贷予‘公廨钱’5万钱对外经营

    ()    ,所得利息费用为各司办公及官员俸料之用。

    同时他还特别参考时下利息,并设定捉钱令史每月纳利息四千钱,一年纳还衙门利息4.8万钱。

    捉钱令史任期两年,只要能纳满利息一年,其家族便可举一人出仕做基层官】

    天幕顿了顿补充道:【相当于给富户一条做官出路】

    汉

    刘彻摸着下巴,这不就是变相行的赀资制度嘛!

    大汉为收富贾钱财,特设赀资制度,按规定献财与朝廷,其家族可推一人入朝为侍郎,等待做官机会。

    他瞄了眼他的财政官桑弘羊,嗯…桑卿便是通过此道入职朝廷,被他挖掘才能。

    刘彻展臂一挥,暗自得意:朕是千里伯乐也!

    不过…唐太宗此举还不如直接收钱换低阶官吏,再将钱过手分配。

    如此一来皇帝权力定然集中,才能更好调整各衙门做事。

    他眯起眼,唐太宗分权给大臣,那他后人集权可就难了?

    唐

    天幕语刚落意,魏征就已坐不住,立即出言道:“陛下,商人无德重利,为推家族出仕,定会大肆强制放贷,对百姓下压形成摊派,使百姓不堪重负。”

    且每所衙门设九名捉钱令史,按眼下大唐疆域核算,大唐会多出七千余商人捉钱令,他日改撤公廨时,这些捉钱令史又该如何安置?

    李世民语噎,他才登基时置有公廨制度,使其政令内容并无天幕内容,主要是为了让诸官衙门经营取息使用。

    如此看来...他眉头轻皱,看来各衙门经营得并不妥当,才使他不得不启用商人。

    他的猜测得到天幕证实:

    【公廨钱主要用于:大部分用于官员俸料,剩余的为:

    助公厨;相当于单位食堂。

    修司廨宇什物:相当于各衙门的行政办公费用。

    公费游玩:各部门举办宴会游玩等等,不过此项大多出现在盛唐开元时期】

    【唐太宗推公廨钱及公廨田,本意是想高薪养廉,同时也减轻朝廷负担,但长此以往是弊大于利。

    公廨钱对外是官方经营,但实际上是各衙门金钱流通,脱离了国家财政管制,转变为高利贷剥削。

    所以公廨制度在唐朝不停地罢用,又不断地启用。

    如贞观十一年捉钱史召令下达后,群臣反对作罢。

    结果贞观十二十又启用,又罢。

    贞观十五年再次起用又罢。

    到了二十一年又复起推行】

    李世民望着年号,眸色沉沉,作为帝王天幕仅道出时间,他便知晓复起缘由:战争耗费过大,导致朝廷财政困难。

    【即使到高宗、玄宗时期,公廨制度仍然是启用罢免状态。

    可见唐朝的财政制度并不完善,后期更是因为财政崩溃,无法维持国家秩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