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捉虫)(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相公!”

    “好了好了,不逗你了,我再去看会儿书。”

    陆清一听他还要再看会儿书,准备把炉子给他往桌子边挪挪。

    却被宋声叫住了,“没事儿,不用挪了,就放那吧。把油灯挪过来就行,我靠在床边看,等会儿直接吹灯睡觉也方便。”

    “好,那我把油灯挪过来点。”

    晚上宋声看书看困了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还要早起。

    早上第一堂课就要考试,一共考一天半。主要考明经(经义)、进士、明法(律法)、明算(算学)。

    明经,进士所涉及的内容较多,算是大科目,要考一天。第二天上午考明法和明算,下午放假半天休息。

    第二天宋声早早起来收拾,陆清比他起来的还早一会儿,给他做了顿丰盛的早饭,不仅煮了两个鸡蛋,还给他用油煎了个闷黄闷黄的饼子,拌了点儿水灵灵的萝卜丝,又用白面和着米熬了碗粥,想让他吃的好点好去考试。

    宋声走了以后陆清开始忙着家里里里外外的家务活,每天早上照例清扫猪圈,把鸡窝里面的鸡蛋摸出来收走,把鸡鸭喂了,然后开始端着盆儿去洗衣服。

    天气冷了,大家都不去河边洗了,都是从外面挑的水回来在家洗的。

    宋声心疼他,不让他用凉水洗衣服,他做早饭的时候特地在后灶烧了一锅热水,刷锅刷碗之后还剩下不少,他舀了半盆出来,又兑上半盆凉水,伸手摸了摸水温,温温的,不凉。

    陆清刚坐下准备开始洗,就看见堂姐宋英起来了。

    这几天宋英一直在家里养身体,脸上的淤青已经下去了不少,还有一点点乌青的痕迹。

    “英子姐,怎么不多睡会,起这么早?”

    宋英回来已经好几天了,她心里挂念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所以睡得并不踏实。而且她平时在程家时起得就很早,家里的早饭都是她做的。

    “睡不着了,就起来看看家里有什么活要忙的,我过来搭把手。”宋英道。

    被接回娘家来住,虽然家里人都不嫌弃她,但她也没办法在家里做个闲人。

    看到陆清准备洗衣服,她从屋里又拿了一个盆出来,放在旁边跟陆清一起洗。

    虽然是冬天,但是用的是温水,倒也不冻手。

    程度还在外面没回来,都躲了好几天了。宋英一直在家里等着,只等他回来就去跟他和离。

    这两天她本来想把两个孩子接回来的,可是她娘陪她一块回了程家之后发现程氏这两天也不在家。问了程家老二之后,才知道她带着两个孩子去闺女家小住了。

    程氏就是防着宋

    英把两个孩子接走才去了闺女家的,虽然两个孙女是不值钱的女娃娃,但好歹也是他们老程家的血脉,家里也不缺她们两口吃的,等把她们养大了嫁出去,那聘礼就该有不少哩!

    以后她有了孙子,就能留着钱给孙子娶媳妇儿用了。

    她觉得她这大儿媳妇儿现在只是在气头上,夫妻俩哪有隔夜的仇?而且就算再生气,她肯定也不敢和离。

    宋家男丁多,那阵势有些吓人。万一气狠了,连带着她也打一顿可咋整?她还是带着孙女出去躲几天,等大儿媳妇儿气儿消了再回来。

    程氏的算盘打的精明,可她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宋英如今是下定了决心要和离的。

    陆清看宋英气色好了很多,说道:“英子姐,今天天气好,我等会儿准备去后山上看看有没有野生的菌子采一些回来,你要不要一起去?”

    宋英虽然这几天休养的精神好了许多,但毕竟是经历了这么大一件事,整天看着心事重重的,天天在家呆着也不好,不如跟他一块去山上散散心。

    宋英一听,赶忙应道:“好啊,等晚会儿出发的时候你叫我,咱俩一起去。”

    洗了两件衣服后,看时间差不多了,宋英起身去灶房做饭。这一顿是他们宋家一大家子人吃的,陆清每天早上给宋声是单做的,一般做完之后他也就顺道一起吃了。

    等洗完衣服之后陆清去屋里做针线活,他上次光买丝棉就花了快二两银子。

    给宋声做手套还剩下一些,他打算外祖母也做一双。外祖母身体不好还经常怕冷,刚好等下次去看她的时候给她带上。

    想到这陆清又有些担忧,也不知道外祖母的病好了没有?

    等到宋英吃过早饭之后,两个人一块背着箩筐到后山采菌子去了。

    此时的宋声正坐在学堂里答题。

    今天上午第一场考的就是经义,这个对于宋声来说难度并不大,其实考的就是一个人的记忆力。

    随便打开四书五经其中任意一本,随便翻开一页,盖上其他字,只漏出半句,然后让你补全这一行后边的几个字或者下半句,有点类似于宋声前世上学时候的文言文填空题。

    然后再从任意一篇文章中随意挑一句话,让考生解释其中的意思,这个有点像文言文翻译。

    背书对于宋声来说是最简单的,至于解释其中的意思,通读过之后,大概意思他知道,应当不会差到哪儿去。

    所以想考过这一科,基本上得把四书五经的全部内容都背下来才行。

    因此这第一科就是比拼实力的,想靠运气过关是很难。不过以宋声如今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这一科对他来说反倒是最简单的。

    中午吃过饭之后,有半个时辰的休息时间,下午开始考进士。进士主要考策论,诗赋和文章。

    前一阵儿夫子专门给他布置过几篇策论,他倒也写得像模像样。尤其是最后一篇写军队的策论,参考了六国论的论述方法,反倒被夫子夸赞了一番。

    宋声打开试题一看,这次的策论题目不是他之前写过的民生疾苦,也不是军队策略,而是盐铁论。

    景朝的盐和铁流通都是由朝廷掌控的,不过在建朝之前,盐矿跟铁矿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那个时候的盐价跟铁价都要便宜许多。

    毕竟都是私盐跟私铁,贩卖的人多,这价格就便宜。

    但因为这种大权都掌握在世家手里,国库亏空,财政来源不足,要常常仰大族鼻息,前朝就是因为国弱,才会一步步亡国的。

    而朝廷接管之后,所有的盐跟铁都开始进行统一监管。没有贩卖私盐的人了,老百姓想要买盐就得到专门的盐商那里去买,这价格就高了起来。

    所以盐铁归朝廷管制之后有利也有弊。

    对于国家财政肯定是大有裨益的,每年光是来源于盐矿跟铁矿的财政收入就有不少,而这些财政收入可以用于国家军队还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整体而言是有很大好处的。

    但对于老百姓而言,盐价跟铁价都涨了不少,要比曾经多花一倍甚至两倍的价钱才能够购买到,会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加艰难,这就是弊端。

    所以这个策论题目出的还是十分精巧的,不论从哪方面论述都有可能写不好。

    宋声想起之前夫子的教诲,大多数都在阐述民生。盐铁虽然是国家经济动脉,但实际上牵扯的也是民生。

    正所谓先有大家后有小家,没有国,何以有家?前朝盐铁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里,却不过二世就衰败而亡,国已破,百姓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这就是残酷的民生。

    宋声想着想着,有了思绪,开始提笔在纸上答题。

    策论答完之后,接下来便是诗赋。

    在这一点上面,宋声属实是有些无能为力。前世作为一个纯正的理科生,让他做一首诗出来,实在是有些难为他了。

    即便是这一个月来被夫子鞭策教导了许久,可他仍旧没开窍。比起世家大族里从小就受到熏陶教育的学子来说,在这一方面他差得远。

    其实诗赋的题目并不难,给的都是一些具象化的名词,这次的主题是雪。

    现在已经是深冬时节,这个时候出个关于雪的题目,也算是应景了。

    宋声一瞬间就想到了前世众所周知的那首独钓寒江雪。

    可他提笔顿了顿,却没有往上写,这个朝代他虽然没有听说过,但科考制度还有内容有些像前世古时候的几个朝代的揉杂,他不知道这个时代有没有前世的那些经典诗词流传下来。

    如果真的有,那他写上去被发现了就是作弊,倒不如坦诚一些,即便诗赋这一项他答的不好,也可以从其他方便弥补回来。

    于是宋声随便编了一首写了上去。

    诗赋答完了之后,下一项是文章。文章的题目立意是从儒家经典中挑选的,有点像宋声前世考试的语文作文,但不是命题作文,而是根据题意进行自命题。

    只是这个作文是文言文形式的,要仿照着现在四书五经中的

    遣词造句,并不是那么好写的。

    除了诗赋一项,对于宋声来说,第二难的就是这个文章。

    宋声努力的从记忆中搜刮着有关于这次文章立意的有关词句,花了许久,勉勉强强终于凑了一篇文章出来。

    他一边写一边感慨着前世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文章,能写出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那是真的很厉害了。

    下午考完试后大概到了平时下学的时间,今天不用再去夫子那补课,他便早早的回去了。

    他提前跟陆清说过今天会回来的早一些,到时候跟家里人一块吃饭,不用再给他留饭了。

    他如今走的路多了,脚程比一开始快了许多,到家的时候刚好赶上开饭。

    家里人都知道他今天开始大考了,平时只要他在家,大家说话的声音都自觉的小了几个度,就怕打扰他读书。

    饭桌上从张杏花开始,挨个往宋声碗里夹菜,“三郎最近备考辛苦,多吃些补补。”

    宋声无从拒绝,只好挨个接受了家里人的好意。

    一顿饭下来他都吃撑了,要不是他说吃不下,他爹和大伯还要往他碗里夹菜。

    晚上宋声没在看书了,第二天考的是算学和律法,他对这两样还比较有把握一些。不如早早休息,养精蓄锐。

    陆清知道他最近读书辛苦,尤其是前两天还总熬夜看书,费眼睛的很。

    他特地打了盆热水过来,给宋声准备了热帕子帮他敷眼睛。

    宋声今天属实有些累,这会儿正躺在床上享受着小夫郎对他的疼爱。

    陆清一边给他敷眼睛一边给他按了按双鬓,说道:“相公,今天我跟英子姐上山去摘野菌子了。”

    宋声闻言叮嘱道:“天气这么冷,你们要是上山得小心一些。天寒地冻,脚下容易打滑,万一摔着了就不好了。”

    “嗯嗯,相公放心吧,我们走的是大路,不碍事。”

    “嗯,英子姐这两天精神怎么样?”

    “好多了,今天一块上山散了散心,就是还记挂着两个孩子。”

    “程氏还没回来吗?”

    “奶奶找别的村的熟人打听了,说是还没回来呢。程度也没回来。”

    “平日里你多安慰安慰英子姐,让她不要着急。等他们一回来咱们就去找他们算账,这件事绝不会这么算了。”

    陆清点点头,又说道:“冬天山里的野生菌子还挺多的,就是时间太短了,上午去了没多久就到中午了,明天我跟英子姐再去摘一点。”

    “好,那你们出门记得当心着点,小心脚下打滑。”宋声叮嘱道。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说了些夫夫间的小话,把水倒了之后便睡了。

    第二天上午宋声考律法和算学,律法前面都是类似于填空题,中间有一些简答,最后一部分是给了一些案例,让你分析应该如何判这个案子。

    当宋声看到在河边发现浮尸,水中浸泡三日有余的题目时,有点怀疑

    这题是不是出自大理寺的真实案例。

    不是说考律法吗?怎么还考起破案来了。

    好在这些题对于宋声都不难,

    只不过中间多了一些推理的步骤而已。

    后面考的算学就更简单了,

    鸡兔同笼的题都很少,几乎都是纯计算题,只有最后一道压轴题是一道应用类的题目,稍微有些难度。

    宋声答的很快,这两科做完都提前交卷了。

    提前交卷之后就能去吃饭了,在食堂吃还是去外面吃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到下午都不用再上课,属于休假时间。

    宋声刚从考试的房间里出来,梁又明就跟过来了。

    宋声看到他,说道:“你也提前交卷了?”

    宋声估摸着自己应该提前交卷了半个时辰,所以这会儿看到梁又明有些意外。

    梁又明点点头,“反正后面那几题也不会做,待在里面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早早出来出去逛逛呢。”

    梁又明就是个自来熟,自从上次宋声跟他打听了一些关于军队制度之类的事情之后,他时不时的就凑上来跟他闲聊,好似关系更亲近了一点。

    两个人身高差不多,他俩并排走,梁又明一只胳膊揽上他的肩,说道:“中午别在学堂吃了,咱们出去吃吧,我新发现了个地方,味道很不错,一块尝尝?哎呀,我请客,快别磨叽了,等会儿去晚了该没雅间了。”

    宋声无奈的被梁又明拉走了,一路上他的嘴就没停过,只听他道:“看不出来你还挺有本事的,上次你画的那个东西听说很有用,我表姑父还嘉奖你了,是不是真的?”

    “嗯。”

    “我听说我表姑夫让工匠在那个东西的基础上又改进了一下,只用其中的一半,重新做了个大的,现在用到了搬石头上面,好像能省一半的力呢。”

    宋声闻言抬眸道:“搬石头?是从低处往上面运吗?”

    “好像是吧。不过我也没见过,就是听我爹说的。”

    宋声觉得县令卢大人改进之后的这个装置应该是个动滑轮,从低处往高处运东西才能省一半的力。

    范阳卢氏不愧是大家族,教出来的人果然机敏聪慧。只是从他画的那个装置中,就琢磨出了应用动滑轮来搬运东西,不愧范阳卢氏之盛名。

    两个人一路说着说着就到了吃饭的地方。

    宋声他都一看牌匾,上面写着迎春坊三个大字,里面还隐隐有乐声传出。

    宋声直觉这不是什么好地方,看着有点像是勾栏之地,他抬脚就要走,被梁又明拉住了。

    “哎呀,你先别走嘛,你别看这个地方有点那啥,但这是一间乐坊,可不是你想的那样。听着丝竹之声,吃着美味佳肴,你不觉得是人生一大乐事吗?”

    “我不去。”宋声皱着眉,还是不想进去。

    说是乐坊,可看里面弹琴奏唱的女子穿着都有些少,怎么都不像个正经地方。

    他对这些一点儿都没兴趣,还不如早早吃完饭回去抱着自己香香软软的小夫郎呢。

    梁又明一看他这表情就知道他不乐意,刚想再劝两句,就见宋声好像看到了什么吸引他的人一样,径直走了进去。

    宋声站在门口看见了里面有一个人有些面熟,仔细回忆了一下原主的记忆,发现这个人跟他印象中的程度面容十分相似。

    所以程度因为害怕宋家的人找他算账,跑出去一直在外面躲着,就是躲到这儿来了?

    那英姐口中说的他在外面的相好,难不成就是这迎春坊的人?

    他想搞清楚情况,所以就进去了。

    梁又明以为他看上了里面的哪个小娘子,这会儿乐呵呵的在他旁边说道:“宋兄,看不出来你原来是个口是心非的人呀。刚才还信誓旦旦的说不进来呢,这一转眼看见个小娘子就抹不开眼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