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章 第二次巡游(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扶苏叹气:

    “治国真是太难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越是深入其中,越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扶苏一向只做他有把握的事情,和很多君王比起来就显得非

    常没有野心。

    这辈子父亲还在(),他才能这么浪。不少政策提出来之前还得父亲替他查缺补漏?()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否则直接推行必然问题重重。

    因而扶苏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很优秀的皇帝,至少比起父亲来说差远了。

    始皇摸了摸儿子的发顶:

    “为君者本就很难面面俱到,阿苏已经做得很好了。那些小节自有臣子替你完善,何须你去费神?”

    臣子不就是用来做这个的吗?

    智者千虑还必有一失呢,帝王天天处理那么多事情,怎么可能事事都考虑得到。

    “阿父如今推行的改革,也有李斯他们的建议在,又岂是我一人的功劳?”

    始皇温声安抚了儿子好半晌。

    扶苏现在这模样像极了他小时候刚学理政那会儿。

    因为总能被挑出点错漏来,一向骄傲的小孩就会很丧气地趴在桌案上,自己跟自己生闷气。

    这个时候就需要阿父哄一哄,才会重新开心起来。

    秦王政哄他的方法一般都是举例自己小时候也犯过一样的错误,哪怕里头有些是他为了哄儿子编的。

    年幼的扶苏当然分辨不出真假,听父亲这么一说就信了。很快重拾信心,又能活力四射地继续学习理政。

    现在扶苏长大了,可没那么好骗。

    所以始皇哄人就得绞尽脑汁地找真事出来说,好在始皇帝因为日理万机确实把不少改革细则丢给臣子去完善过。

    虽说那些细节他不一定想不到,但事实就是他没去想,直接让臣子想的。四舍五入也能忽悠扶苏说是他出了疏漏,需要臣子帮忙添补。

    扶苏像小时候一样趴在桌案上,含糊地抱怨道:

    “父亲又糊弄我。”

    始皇毫不心虚:

    “这次没有骗你,不信你去问李斯。”

    扶苏这才高兴起来:

    “阿父待我真好。”

    始皇心道你知道就好,要不是为了你这个臭小子,他用得着给自己编那么多不存在的错漏吗?

    换别的儿子在他跟前因为犯错而沮丧,他顶多丢下一句“回去多反思反思,以后就不会再犯了”,安慰是不可能安慰的。

    大秦的太子殿下重新自信了起来。

    隔两日是始皇帝陛下第一次巡游启程的日子,这回依然不带其他儿女,并且把太孙留在朝中监国了。

    能够单独和父亲出门的扶苏非常嘚瑟,完全忘了自己之前的那点小沮丧。就是嘚瑟太多容易遭报应,比如被看不下去的妹妹塞过来一个小崽子。

    阴嫚幸灾乐祸:

    “南嘉舍不得你,要不带他一起去吧?”

    扶苏坚决拒绝了。

    不顾南嘉哭得撕心裂肺,硬是把人撕扯下来,塞回给了他娘。

    开什么玩笑,他们这次要去的是苦寒的北境。这次不能走水路了,陆路本就颠簸,带个这么小的孩子很容易出事的。

    阴嫚也就是吓

    ()    唬他一下,没真打算把孩子塞进队伍里。她见大兄落荒而逃,得意地哼了一声。

    距离上次巡游结束已经过去快三年了。

    这次的巡游目的地是北方边塞,所以走不了水路。

    好在这么长时间的休整下来,各地的主要驰道已经修建了个七七八八。这时再走陆路的话,倒是没那么颠簸了。

    从咸阳出发北上进入上郡,走秦直道一路朝北,可抵达最西北的九原郡。自九原郡往东一路过去,北境的所有边郡都有驰道相连,便能一路巡游过去,最终东至辽东了。

    前世始皇帝最后一次巡游的目的地就是辽东,可惜还不等进入燕国地界就染病身亡了。因而始皇也没去过辽东,此番还是头一次去。

    为了北地战事,边郡的驰道是最先修好的。修好后一直在频繁使用,所以早就压出了新的辙痕。

    咸阳的马车走出来,直接顺着辙痕赶路即可。

    这种有规定间距的辙痕对于车轮间距不同的马车来说很讨厌,但只要你乘的车间距与之相同,赶车人就能轻松很多。

    至少卡在辙痕里的车不用担心它莫名其妙偏离路线,栽进附近的农田里去。

    古人很多时候夜间赶路就是靠辙痕前进的。

    拉扯的马要是有偏离路线的趋势,赶车人就会第一时间察觉到车子在试图从辙痕里翻出去。辙痕越深,车子就越难被拉出去,当然,拉扯的颠簸感也会越发明显。

    所以在古代,有时候新路反而不如旧路好走。

    不过车辙太深有时候也会出现新的问题。

    停车休整的时候,扶苏看着有些因为低矮所以深深陷入车辙中、车底板快要贴地的马车,十分费解。

    他询问周围的士兵:

    “这路是谁修的?夯土时没有夯实吗?”

    土路夯得再怎么实,用久了也会出现辙痕。但结实的路辙痕会相对浅许多,这样就不用反复过来填辙痕了。

    若是修路时偷了懒,用不了多久辙痕就会非常深。到时候这条路便难以再走马车,否则就会出现现在这种尴尬的情况。

    车队里给贵人坐的马车自然是车架高些的,不仅视野好,还显得身份尊贵。

    但像是用来装东西的马车,为了能多装点随行要带的物件,底板做得低一些,车厢就能更大,提升车厢高度达到增加容积的目的。

    士兵也不知,只道已经派人去周围县治寻县令了。

    县令赶来花费了一些时间,他擦着汗,也不知道是赶路跑出来的,还是由于紧张导致的。

    县令解答道:

    “这路是许多年前修的了,并非我等偷工减料。”

    扶苏并未因此就轻轻揭过:

    “陛下令各地新修驰道,你却拿旧路糊弄过去?”

    他们走的是新修的驰道,又不是别的什么官路。这里往北直通秦直道,知道秦直道的分量吗?

    北边好几个边郡的战报都是走直道送入咸阳的,这样

    速度最快。现在你说联通直道的驰道是旧路(),那朝廷拨下来修路的款项去了哪里?

    县令当时就吓得五体投地了。

    始皇帝听见这里的骚动走过来?()?[()]『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询问发生了何事。

    他之前一直在车上处理公务,倒不曾下车透气。只将爱子赶下车让他去松松筋骨,因而还被蒙在鼓里。

    见太子神色不虞,他便知道是出了大事。不过这事应当不怎么紧急,否则太子早就报上来了。

    史官上前三两句解释清楚了因由。

    始皇微微颔首:

    “此事交由蒙毅去处理,车外尘土太多,太子莫要留在此处了。”

    马车赶路时扬尘不少,车上特意取了细密的轻纱糊窗。

    本来车队停下后烟尘就缓缓落地了,空气重新变得清新起来。结果县令策马赶来,又扬起大片尘土。

    始皇见爱子身上都扑了些沙尘,顿时皱起了眉头。

    士兵赶忙解释说县令听说太子催得急,一路赶马过来的。未曾在远处就下马避让,他们也没制止,是他们失职了。

    要不是马匹跑到了近处,也不至于叫扬起的沙尘落到太子身上。

    士兵也是没料到这个县令胆子这么大,居然敢直接策马狂奔到太子跟前。一时怔愣,才没有来得及阻止。

    始皇眉目冷淡:

    “尔等自去领罚。”

    这次来的只是个县令,倘若是刺客,就他们这种反应速度能指望什么?

    这几年大秦境内国泰民安,这些近卫想来是清闲太久了,居然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大秦的战事还没彻底停歇呢,都城的士兵就已经懈怠至此了。等日后边郡都没有战事时,可想而知都城的卫军会变成什么酒囊饭袋的模样。

    始皇带着儿子重新回到马车上,提起此事时眉头紧锁。

    扶苏换上了干净的外袍,在侍者的伺候下洁面。洗漱完见父亲还在生气,便笑着凑过去哄人。

    他给父亲倒了杯蜜水:

    “如今发现了问题,总比多年之后才察觉不对要强。早发现才能早应对,父亲消消气。”

    始皇揉了揉眉心:

    “现在整治了,可若过个数十年,恐怕又会故态复萌。”

    时间一长,很多事情就不好说了。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扶苏却说父亲英明神武,定然能想到不错的法子。现在想不到就先休息一会儿,左右他们还有很长时间慢慢想。

    他又提起即将进入的上郡地界:

    “蒙恬将军之前在河套驻扎,听闻父亲要途径上郡,已经赶回来了。过些日子便能见到他,届时让蒙将军派一些信得过的士兵随行。”

    上郡原本是大秦的边境,河套收复之后就成了内陆了。偏偏河套地区并没有并入上郡,而是并入了隔壁的北地郡。

    北地郡如今归李信统领,蒙恬属于跨区轮值。

    如今两位将军都在河套边缘督

    ()    建长城,这个长城是要从无到有修建的,一时半会儿修不完。

    但无论如何,上郡的长官名义上也是蒙恬。所以陛下要途径上郡,蒙恬必须得回来接驾。

    正好,他也要过来汇报一下河套的事宜。

    既然从咸阳带来的守卫不够靠谱,那就问蒙恬要点人。蒙恬的忠心毋庸置疑,他派来的士兵不仅能力足够,也绝不可能混入刺客。

    太子殿下故意说道:

    “让边郡大将的亲卫随行,那些近卫瞧见有了竞争对手,自然会打起十一万分的精神。”

    毕竟再不谨慎起来,近卫都要被蒙家军顶替了,而且还有掉脑袋的风险。

    始皇被他逗笑了:

    “又出馊主意!”

    经过今日的事情,那些近卫自己就会认真起来,哪里用得着找个外部威胁出来吓唬他们?

    太子这是故意说俏皮话哄父亲开心呢。

    扶苏眨眨眼:

    “那父亲要不要问蒙将军讨几个亲卫?”

    始皇想了想,觉得也不是不行。可以找几个过来贴身保护爱子,他也更放心一些。

    何况他家太子明显是等着看近卫的笑话,自己这个当爹的怎么能不配合一番呢?

    这件事就这么敲定了。

    车队再次启程的时候,蒙毅上车来汇报驰道一事的调查结果。

    蒙毅禀告道:

    “这一片的道路确实都是旧路,以前也是有好好修整过的。”

    毕竟是内史郡的官道,对大秦来讲是境内走得最多的。如果连都城附近的路都不好好修,那还当什么官?

    这边可和天高皇帝远扯不上关系。

    之前朝廷发话要修路时,县令派人来勘察过。觉得旧路很严实,可以接着使用,不用特意毁了再新修。

    所以他只是填了车辙,把车辙的部分夯了一下。最后平整道路,做出这是一条新路的模样来。

    这么一番折腾,自然可以省下大量的经费。那些经费一部分进了县令的腰包,还有一部分则拿去填了别的窟窿。

    有些县是这样的,之前的长官管得不好,留下不少烂账。后继之人除了想尽办法补上去,也没别的法子。

    捅出去吗?

    不是所有人都敢捅破的。

    尤其前任背后有势力的时候,得罪他一个,就是得罪那一大家子。更何况有的时候自己就和前任有亲戚关系,只能给对方擦屁股。

    这次的县令自以为聪明,找到机会平账了。要是没个修驰道的钱,他恐怕只能学着前任一起弄个表面光鲜出来,然后等自己任期满了丢给下一个倒霉蛋接手。

    可是县令错估了一件事——

    “县令贪了一点钱,底下征伐民夫的人也贪了一点。监督修路的管事再贪一点,发下去修路的钱就不够了。”

    你贪一点我贪一点,本来填辙痕绰绰有余的钱,变成了只够勉强修完这段路。民夫拿到的徭役钱少了,做工时自然

    不会特别细致。

    管事自己也觉得这条路挺好的,不用仔细修,于是没人紧盯他们。大家想尽办法偷懒,路就修得马马虎虎。

    哪怕管事盯得紧也没用。

    钱不够,修路的材料都凑不齐。土路也不是随便哪里挖点土就能修的,朝廷发下来的钱可不只是给民夫的工钱。

    本来只夯实车辙的部分就不如夯大片的路段容易,车辙细细的,夯起来很费事。

    古代修路是把土盖上去之后,用重而平整的石块反复砸,把它砸得严严实实,这就叫“夯”。

    可是这样一来土层的厚度就会降低,需要不断填新土来抬高路的厚度。

    现在土都不够,夯什么?

    留了足够的土把整个路面夯平整了,假装这是一条新路之后,大家就各自散去了。至于辙痕那里不是夯实的土而是单纯填上了浮土,大家就假装不知道这件事。

    然而这种事情是瞒不了人的。

    马车来来往往,会把浮土都压实,重新露出旧辙痕来。

    联通直道的这条路随着直道修建完成,来往的人越来越多。走的车子多了,车辙被进一步加深,加深的速度远超县令预料。

    本来县令还想着这条路修过后能多撑一段时间,说不定可以撑到他重新凑够钱再修一回。

    没成想始皇帝第一次巡游就走这里过。

    县令自己很少往这儿来,倒是不清楚车辙的情况。看到的时候自己都吓了一跳,直接忘了要提前下马的礼节,一路狂奔到了太子跟前。

    然后脑子一抽,就忘了自己先前想了一路的借口,张口就自爆这是条旧路。

    扶苏听着这曲折的故事,夸赞道:

    “真是精彩,明日写下来传往大秦各地,让优伶表演给大家看看。”

    蒙毅一听,也跟着额头冒汗了:

    “殿下说笑了……”

    这故事放出去,哪里是给大家欣赏的,分明是拿去吓唬各地县令的。毕竟挪用公款这种事情,肯定不止一个人做过。!

    无字惊鸿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

    :,

    希望你也喜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