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012(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也深远。

    做为一个苦心孤诣用心良苦的老父亲,朱元璋自然希望他之所看重的太子能够顺利接手家业缔造更加辉煌的可能,甚至于并不在乎朱标权势的增长。如果朱标能够创下更加辉煌的盛世把老子排名压在身后,那么他只有高兴的份。

    但现在——

    早在老四的名字出现时便已经生出的猜测似乎在不断转变抑或者指向那某个可能,朱元璋闭了眼,又在片刻之后睁开,目光沉沉的看着那镜面。内心之中却并没有多少欢喜。

    而在那圆镜当中之所见,这一次同过往又有所不同。

    有惊涛拍岸,沉郁音乐随之而起。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然,崖山之战,神州陆沉,十万军民蹈海殉国】

    【中原大地,再不闻礼乐诗词之声,再不见锦绣华服之美】

    那是神州历史上最悲惨壮烈的一幕。

    十万军民,年仅七岁的小皇帝,一个王朝最后的体面,一个时代最后的悲歌。

    陛下,不能再退了。

    为了保全百姓,谢太后带着瀛国公付出了尊严。

    为了保全气节,您不能再受辱了。

    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

    先生,此去何处?

    大宋。

    大宋在哪?

    是啊,大宋在哪?

    【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自唐末到元末的几百年中,神州从未真正于汉人手中统一。

    直到朱元璋的大明建立。

    正是这一年,蒙古在中原的统治被结束,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被收回。

    同时,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制定《大明集礼》,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

    复衣冠如唐制。

    在登基之后的第二个月,便面向全国颁布诏书,革除胡衣胡服,使百年胡俗复中国之旧。

    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

    在神州传统的衣裳与礼仪文化当中,上衣代表天,下衣代表地。

    古人之穿衣裳,就是把天地穿在身上,把礼穿在身上。

    虽然崖山之后无中国,不过是某些人的别有用心之词,包藏祸心之语。

    但蒙元时期胡汉风俗混融程度之深,波及人群之广,同样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穿胡服,易其姓字为胡名、习胡语,甚至是学习其弟收兄妻、子承父妾的习俗,同样不在少数。

    因此,除了制定具有明朝特色与严格等级的冠服制度以外,朱元璋同样在礼仪、婚姻、姓名等方面做出诸多种种规范。

    更是钦定《洪武正韵》,从语言方面杜绝胡语。

    可谓是——

    【正礼仪于炎黄,存衣冠于汉唐】

    但,大明衣冠之所影响的并不仅仅是神州大地。

    洪武二年四月,明遣使高丽,道是朱元璋已经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又因高丽素来慕中国之风,故特地来此相告。

    现在已经改朝换代了,天下是我大明之天下。

    懂?

    高丽王当

    即上表表示庆贺,承认明朝华夏正统之地位,双方确立宗藩关系。

    一个月后,高丽王遣使赴金陵,除了祝贺朱元璋生辰以外,同样提出请祭服制度等要求。

    大哥,您看,小哥没别的要求,就想和您保持一致。

    您看您这衣服怪好看的,能给小弟两身不?

    好叫小弟穿出去显摆显摆。

    朱元璋欣然应允。

    不仅赐下服饰,还额外赠送明朝重新校正的编钟、编磬等大型乐器,以及六经四书、《通鉴》等经史典籍。

    后来的李氏朝鲜便有文人徐居正有诗云:

    明皇若问三韩事,衣冠文物上国同。

    甚至在满清占据神州之后的两百多年间,同南疆山水相连的越南仍然完好地保存着明式衣冠。

    大明衣冠之影响,可想而知。

    至于若干年后神器更易,三十五岁的朝鲜使者洪大容照例盛装朝拜,以表达对□□皇帝之祝贺。在仪式完毕之后走出午门,却感受到很多人好奇的目光,那便是另一个故事。

    一代,两代,三代......等到洪大容出使北京的乾隆中期之时,已经是第四第五代。

    改正朔,易服色,时间总会磨灭历史的记忆。

    但——

    血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

    到那时,叫一声,中华万岁。

    才是我,大国民,吐气眉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