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独自生活的第四天(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上好。”

    姜棠做了鱼肉馄饨,几道小咸菜。

    “嫂子能吃辣吗?”

    刘大嫂道:“能吃。”

    姜棠给刘大嫂碗里放了一勺油辣子,“嫂子尝尝我的手艺。”

    这碗比送去那碗多,一碗十只馄饨,皮薄馅儿大,都能看见里面肉的颜色。

    刘大嫂只吃了一个,“妹子手艺是没得说。”

    姜棠:“嫂子爱吃就成,我初来乍到,身上是有点余钱,但是光花不赚,早晚有一天坐吃山空了。我做饭还成,想过摆摊卖吃食,但我长得太容易招惹麻烦。”

    刘大嫂赞同地点了点头,长成这样,又去做生意,难免被泼皮无赖缠上,“妹子是想……”

    姜棠道:“我想请嫂子帮帮忙,帮着我摆摊卖吃食。方子和锅碗瓢盆都我出,当然也不会让嫂子白帮我,到时候分嫂子家里二成利润。”

    见刘大嫂愣愣的,姜棠也没催的太紧,“嫂子要不带回去吃,和家里人商量商量。”

    这一口一个嫂子的,刘大嫂人都迷糊了。

    她端着馄饨回家吃,吃人嘴短,一碗馄饨家里人一人一个给分了,到底跟不跟姜棠做生意,刘大嫂心里也没主意。

    但看几个孩子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她心里隐隐有几分心疼。

    几个孩子都瘦瘦巴巴的,在盛京,这套宅子是值几百两,但家里住又不会卖出去,两个儿子,还要嫁女儿,家里的存银也就十几两。

    怎么够。

    刘捕快一个人养活一家人,吃力的很。

    吃完馄饨和炖鸡,一家人盯着昏暗的烛光默默不语,刘大嫂支支吾吾道:“我看姜妹子不像骗人的,她家就在这儿,我就去帮忙,生意不好也是她亏本。”

    刘捕快问爹娘,“要不试试?”

    “试试就试试,我和你爹在家带小囡囡。”刘大娘把小孙子搂在怀里,“先试几天,给人干活,别让她揪出错漏,手脚也干净点。要是用我帮忙也成,大郎不小了,大妮也十岁了,带着妹妹跟你出去都成。”

    一家子就把这事儿给商量下来了。

    刘大嫂一晚上没睡着觉,半夜,她看小闺女睡着,把刘捕快捅咕醒,“你说姜妹子为啥说给分成啊,明明一天给我多少工钱就行了。”

    她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呢,酒楼请帮工也是给工钱。给分成,那是合伙,是小东家。

    姜棠做的多好吃啊,卖多买少肯定能卖出去,何必给分成呢。

    刘捕快半睡半醒,他揉揉眼睛,“万一你把人方子泄露出去咋整,你又不是她的下人,凭啥给她守着方子。”

    刘大嫂:“我是那样的人吗!”

    跟人合伙做生意,还背地里使阴招,多损呐。

    不过她是第一回做生意,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刘捕快睡着,她还是睡不着,迷迷瞪瞪天就亮了。

    刘大嫂还要张罗一家人的早饭,忙活一早上,才清闲下来。

    这才把从姜家拿来的碗里装上一串紫葡萄,一个人过去了。

    刘捕快早起要去衙门,刘家起的早,刘大嫂没想到姜棠起的也早。

    敲开门,她道:“我过来还碗,你尝尝这葡萄。”

    姜棠拉着刘大嫂的手进来,大约是在侯府待得久了,姜棠做事之前总会在脑子里转一转。

    包括和刘家谈生意,也是来来回回送东西。

    左邻右舍的见刘家跟她走动,也不会太忌讳她一个人独居的事。而且人一旦拿了好处,就会情不自禁地帮人说好话,别人看刘家赚钱,哪儿能不眼红。

    好处和走心,这样关系才牢固。

    姜棠冲刘大嫂笑了笑,“我正想买些葡萄呢,嫂子先进来。”

    刘大嫂不好意思地跟姜棠进去。

    跟晚上过来还不一样,早上太阳一照,屋子前头的空地洒了水,院子里还挂着几件衣裳,看着十分规整。

    点金和乌金一点盯着她,但没叫。

    姜棠写了三份文书,给刘大嫂了一份,“嫂子不认字的话我念给你听。”

    姜棠签过几份文书,知道上头该写什么,她出方子,两人合伙做生意,赚的利润二八分成,但在做生意的期间,刘大嫂不能把方子给别人做盈利目的,当然,以后不做生意了就更不能泄露方子。

    方子是姜棠的,这份文书和同陆锦瑶签的也有区别。

    叫卖的活辛苦,又是刘大嫂一个人去,所以姜棠给了两成。

    若是想多赚点,就叫家里的人帮忙,赚的越多分的越多。

    刘大嫂直保证,“这手艺我肯定不偷学,更不可能告诉别人。”

    姜棠:“嫂子要想做给孩子吃,那自然是成的,就怕周围人打听,嫂子抹不开面子。”

    刘大嫂大手一挥,“放心吧,你看我像是那种人吗,大妹子,你就放心好了,我嘴严,知道啥该说啥不该说。不打紧的事街坊说说也就说说了,但要紧事我分得清轻重。”

    姜棠点了点头,接着道:“这边支摊子得交摊位费,还有买推车、炭火、米面肉,这些都算在成本里的。账可以一日一结,但每日的一半利润咱们分成,另一半补成本。等摊子回本了,四成利润做运转资金,六成留着你我两家分成。”

    做生意需要成本,不能把全部的利润分了,不然摊子就开不下去了。

    一日一分是想让刘大嫂见着钱,有根萝卜在前头吊着,做事才有劲儿。

    这些事都得说好。

    什么算到成本里,不仅仅是每日用的面和肉,还有推车、铁锅、碗筷这些……

    假如一碗馄饨卖八文钱,能有六成的利润,一天卖二百碗的话,是九百六十文钱。

    而刘大嫂能分到九十六文。

    等姜棠把这个方子教给刘大嫂,那会儿差不多能回本了,那她这一天基本上就不会管这个生意了。

    到时候她可以做别的生意,等这些生意慢慢有起色了,在盘铺子开饭馆开酒楼。

    也省着刘大嫂她们在外面风餐露宿摆摊做生意。

    姜棠是这般打算的,两成利润并不低,毕竟方子是她的,开始做生意的成本也是她的。刘大嫂干的都是体力活,无论在哪个时代,做体力活赚的都是最少的。

    而刘家平日里靠着刘捕快的俸禄过日子,姜棠在宴几堂的时候也见过白薇她们绣帕子,一天绣三五条帕子,一条帕子卖一文钱,一天才赚几文,一个月下来还没有做生意一天赚的多。

    哪怕累一点,姜棠相信刘大嫂也是愿意的。

    刘大嫂当然愿意,她不出钱只出力气,就算卖不出去顶多白忙活一遍,力气她有的是。

    姜棠道:“嫂子把文书拿回去看看,没啥事就签字按手印。到时候去官府存一份,你我都放心些。”

    刘大嫂说好。

    又坐了一会儿,她就揣着文书回家了。刘捕快上职了,家里只有刘大郎认字,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下来,下午,刘大嫂就去签文书了。

    姜棠:“东西一两天就能置办好,我先教嫂子包馄饨,嫂子在家里慢慢练着。”

    做吃食最重要的是味道,味道好了生意差不了,馄饨大小得一样,形状得好看,就算在街边卖,也得和五文钱的不一样才能卖上高价。

    不然这三文钱怎么来的。

    刘大嫂自然说好,“成,这都好说。”

    去街头卖馄饨,得有推车,锅是一口特别深的铁锅,姜棠找铁匠铺子打的,光这锅就二两银子。

    一百斤的面,六文钱一斤,总共六钱银子。

    每天的猪肉鱼肉各十五斤,两种馅儿,香蕈猪肉和酸菜鱼肉的,混着菜一斤肉能包六七十个馄饨。

    猪肉馅儿的馄饨十文钱一碗,鱼肉的八文。

    汤并非盐巴紫菜调的热汤,而是熬的骨汤和鱼头汤。

    馄饨摊子的小料就有好几种,油辣子、香醋、糖醋蒜、麻酱……

    刘大嫂偷偷跟婆婆嘀咕,“姜妹子是哪儿的人呀,吃东西可真讲究。”

    刘大娘道:“净胡说八道,不该打听的别打听,好好干。”

    “哎,娘,我知道,就和你说道说道。”刘大嫂讪讪道,“和外人我肯定不说。”

    刘大娘:“你不说,可孩子呢,他们小不懂事你大人也不懂事?”

    这回刘大嫂什么都不说了。

    东西置办的极快,卖了推车了锅灶,姜棠带着刘大嫂去订肉和菜。

    香蕈是干,从杂货铺订,肉和菜都是熟悉的摊贩那儿,价钱实惠还新鲜,等以后要的多了会管送。

    别看刘大嫂比姜棠大二十岁,但买东西都是跟姜棠后面。

    肉都是一斤两斤的买,家里吃面是玉米面和白面混着吃,姜棠看着会讲价,游刃有余。

    等买好了东西,姜棠提了小半,刘大嫂提了大半。

    摊子就摆在隔壁两条街那儿,姜棠交了半两银子的摊位费,早中晚都能去。置办这些东西姜棠就花了三两多银子。

    头两天,姜棠打算跟着刘大嫂去。

    摆摊做生意的事她没做过,但凡事都有第一次。

    九月十八的早晨,天还没亮。

    姜棠和刘大嫂就推着板车去街上了,板车上东西不少,两锅汤,两盆馅儿,还有和好的面团和柴火。

    早秋晨起雾气蒙蒙,街上已经有人推着车去街上了。

    慢慢地,晨雾散开,变成了淡淡的烟火味。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