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测试(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北方,冬天零下几十度,能不能正常使用?比如南方地带,夏天温度会达到四十来度,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其他问题,再有高原地带,空气稀薄,我这采用的是自吸式发动机,不知道还能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别到上面之后直接趴窝。”

    李昭这说的还只是常规的环境,还有一些极端的环境,那只能靠以后慢慢测试了,军车刚开始只要能适应前面说的那些环境,就算是能直接适应全国使用了。

    听了李昭说的话,组长问道:“那什么时候能够定型?现在军队需求很迫切。”可不是很迫切吗?已经几年都没有进口到新的军车了,现在急需新的军车补充到部队里,而李昭这款车设计的又实在太强大了,已经被一众将领看到眼里了。

    李昭说道:“定型的话还是挺快的,我们建设生产线,只需要确定了基本情况就能开始建造了,我们打算先造出五六辆,然后到全国去测试,这样的话,前期的检测有个两个月就应该差不多了。至于车辆的改进以及对各种环境的适应,那就是车辆内在的性能了,对我们建造生产线影响不大。”

    “这些对于性能的改进,只需要生产到相应设备的时候,做出相应的调整就可以了,也就是可能涉及一些模具,对总体生产线影响不大,不耽误我们建造生产线。只是就算是这样,我轨迹最快也要到明年夏天才有可能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不过我们现在比较纠结的地方是,我们需要达到多大的产能?”

    这时张师长在旁边插话道:“还考虑什么产能,当然是越大越好了。”

    听到张师长的话,组长没有说什么,而是看向李昭,问道:“你能建造多大产能的生产线,张师长说的虽然不算对,但我们现在是真的缺军车。”

    李昭听到领导这么说,也是苦笑道:“领导只要你能提供足够的技工,我这产能搞到一年百八十万台都是可以的,就是估计我们用不了那么多?我们现在缺的主要是能够使用各种机床的工人,以及装饰方面的工人,这些我们都缺。”

    李昭这倒是没有吹牛,李昭对于汽车零件所有生产设备那都是了如指掌的,所以只要李昭想,人员又充足的情况下,产量不过是生产线数量的堆叠罢了。至于单套生产线,以李昭的估计,以及现在的工艺情况,李昭估计能够搞出来一个年产量十万台的,再多估计就不可能了,而想达到十万台每年,需要三班倒。

    当然这个产能在这个时代是非常恐怖的,一般的生产线,一年也就几千上万台罢了。李昭是尽可能将所有的工作都交给设备然后让人工来操作设备。这些在未来都是计算机控制的岗位,这个时代李昭则是用人工代替人工智能罢了。人工在做简单重复劳动的时候是远不如人工智能,这也导致产能不够高。

    就以李昭的估计,如果是人工智能操作这套设备,那么产能还能更高。但就算是这样,那一年十万台的产能仍然是绝对恐怖的,历史上,到改革开放后,很多国内企业车辆的产量都只能达到年产几千台。而同时期,外国先进的车企,已经能达到年产百万乃至几百万了,所以李昭才会问领导需要多少。

    听了李昭的话,现在所有人都已经目瞪口呆了起来,组长最后问道:“怎么可能可以达到这么高的产量,你难道不知道轿车厂的情况,他们一年只能生产几十台车,就已经是产量的极限了,你这是怎么达到的产量,居然差几万倍?”

    听到领导这么问,李昭也将生产线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原理很简单,李昭一说众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对这个产能不信罢了。最后李昭说道:“组长,车辆产能还是需要尽快确定下来的,按照我的想法,就是直接上一万台每年的就已经很好了,就这估计都不一定能够生产几年,到时候估计就不需要了。”

    组长听了之后点头表示认同,确实是这样,每年能有一万辆的产能,也就是几年的时间,每个军队都能有几十甚至几百台,已经非常多了。至于政府部门,当然是换成民用车辆了,军车显然不可能给政府、工厂等单位使用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