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参观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西的地方,特别是夏天,这里比较凉快,全村乘凉也基本都往这边来,俨然成了村里的活动中心了,这会小孩子也多,由于岸边用石头挡住了,小孩子也安全多了。

    不仅如此,挖了沟之后,村里的牛棚、猪圈、羊圈等都移到了这边,以往害怕的大型野生动物,现在基本进不来村里了,而且这里平时也有人站岗,发现问题只要一敲锣,村里都能知道。养殖移到这边也有好处,特别是养殖区,气味很大,移到这边后,村里的卫生、气味可都好了不少。

    最先到的地方是铡草的地方,这边也堆了不少秸秆,这里摆了一排的铡刀,为了防止孩子使用铡刀误伤自己和他人,铡草的地方是围起来的,平时不用的时候都上锁,用的时候再开,确保没有成人,这里就是落锁的。当然李昭也和众人说了实际情况,村里用不起破碎机,只能用铡刀铡草。

    再往里就是蚯蚓养殖的地方。这边的地基本都是石头打底,然后铺一些石沫,而养蚯蚓的地方,则是铺石头的时候,基本敲平,然后在缝隙铺石沫,再用水泥抹缝的,所以那边比较平整。也是水泥很缺,不然所有地方都会用水泥抹缝,不会像现在这样,只有养殖的地方才用水泥抹缝了,其他的地方都是铺的碎石。

    蚯蚓养殖区就如同红薯沟一样,成沟养殖,沟与沟之间留有能走独轮车的路。喂养的时候,用独轮车将发酵好的料运来,洒在沟上就可以,只要注意沟上不太湿也不太干就行。而蚓土则是根据堆积的多少清理,清理过的蚓土还要在旁边堆一段时间,防止蚯蚓产卵了,把小蚯蚓都浪费了。保持蚓土湿润,只要运走前将蚓土一次性浇透,然后将钻出的蚯蚓收集一次,再将蚓土晾干就可以等着上田了。

    这时李昭也让人将沟扒开给众人看里面的蚯蚓生长情况,几位研究生物的还到处在取样,估计会回去专门研究。这些蚯蚓品种怎么样,李昭也不清楚,只是他抓到的本地蚯蚓分类后培养,这种长势最快,就选择了这种。所以他也希望生物相关的专家能找出生长更快,繁殖更多的蚯蚓品种才好。

    其实将蚯蚓养殖选在这里,也是李昭有意为之,这里离溪水不远,冬暖夏凉,这样一说,大家都明白,蚯蚓的特点就是这样,过热、过冷、过干、过湿都不行,还要保持一定的PH值。不仅如此,这里还可以防止一些捕食蚯蚓的昆虫、老鼠等的出现,地面是石头,所以再合适不过了。

    到了冬天也很好处理,下层先铺厚厚的一层秸秆,然后铺一层土,再把蚯蚓收拾在一起,然后多堆几层土就可以了。这里的溪水也会保持周围的温度不至过低。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冬天本身就不适合蚯蚓生长。看完这些,李昭也让人取出一些蚯蚓,然后清洗干净,在铁桶里煮熟,并且让他一会将这些煮好的蚯蚓送到养鸡场去。

    接着往前走,是给蚯蚓处理食物的发酵池,同样是搭的草棚,不搭棚子是不行的,如果碰上下雨,没有棚子遮挡,里面很快就会灌满水,到时候有的麻烦。李昭现在的菌种效率并不算高,所以发酵池比较多,有十几个,每个池里都可以放几吨的料,这些地方可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建成的。李昭也将这些情况都告诉了一起来的生物专家。

    这些池子的操作也很简单,平时哪个池子料用掉六七成了,就开始加新的料,然后一层新料,一层发酵好的料,堆好后盖上一层土,这样可以防止滋生蝇虫。然后在这个池子插上牌子,记上上料日期。而土则可以直接在喂养蚯蚓时加进去,并不需要再弄出来。

    接着就是泼水,保持料湿润,但不过度湿润即可。过湿发酵同样会受到影响,只有在比较潮湿,但又能透气的情况下,才能比较好的发酵。同样的,专家在每个池子都取样,准备带回去研究。当然李昭希望他们能够配出更高效的菌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