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第一酷吏?撞柱而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陈子龙见此干脆举起了手中的手铳,对着他脑袋,问道:“捐还是不捐?”

    郑善伟:“……”

    随即,他只得答应道:“我们捐就是,敢问要捐多少?”

    陈子龙报了数字。

    而郑善伟也不敢怠慢,只得忙吩咐管家去取粮食。

    陈子龙则在拿了银子后,给郑善伟硬塞了一个“救灾光荣户”的木制奖章。

    在陈子龙等农兵走后,郑善伟气得要把这木制奖章摔在地上,但他儿子握住了他的手:“爹!别摔,这可是五百石粮食换来的呀!”

    郑善伟这才没摔。

    就这样,与吴兴应对旱灾是让老百姓出钱又出力不同,夏允彝则是强逼士绅出粮,而让百姓出力。

    而因此,夏允彝虽惹得士绅们怨声载道,但百姓们却没有因为大旱卖田卖地乃至卖儿鬻女,只是比往年辛苦了些,农忙之余还要参与修水渠。

    但百姓们也没白修。

    因为知州衙门给他们发了工钱。

    对于老百姓而言,自己的力气不值钱,所以他们还觉得自己赚了。

    不过,在朝堂上,吴兴的名声却比夏允彝好太多。

    “陛下,地方官员考成后,臣等一致认为,吴兴堪称现今本朝第一能吏!故而,吴兴当重用,升迁回京!”

    这一日,在朝堂上,吏部尚书周应秋向天启奏报天启六年的考成结果后,就将吴兴赞誉为第一能吏。

    天启听后有些不喜:“不是在睢州的夏允彝?”

    “陛下!夏允彝只能堪称第一酷吏!”

    吏部左侍郎钱龙锡这时候补充了一句。

    天启听后沉下了脸。

    而这时,大学士朱国祚也跟着说道:“陛下,据臣所闻,吴兴在永城的确政绩卓著,他兴德教而倡学办校,又赈灾兴修水利,当地士民皆称其贤!”

    “陛下,臣乃永城人,臣可以佐证,吴知县作为本县父母官的确善治,据臣家乡亲友来信说,吴知县清正廉明、知民疾苦,又善于与民沟通,使新政推行过程中大受民众欢迎,如今永城已路不拾遗、家家五谷丰登,人人知礼!”

    作为永城人的太常寺少卿桂应卓此时跟着说道。

    “是啊,吴兴虽是翰林言官出身,但做地方父母官也很出色,将来若入阁,必为社稷之能臣!”

    “没错,吴公廉洁奉公、才干卓越,真乃吾等楷模!”

    “听说已经有永城士民在为其缝制万民伞,可见其有多得民心啊!吾不及吴公也!”

    ……

    一时间,许多文官皆称赞起吴兴。

    连帝师孙承宗也对天启道:“陛下,臣也听闻士林亲友们多说吴兴善水利、善治学、善驭民,反倒是夏允彝,到底是年轻,虽推行新政颇为认真,但却也难免行事急躁,不知变通,而致使朝野间对其多有怨言!”

    “陛下!臣亲自去了睢州,臣认为夏允彝将睢州治理的很好,也很得民心,而并非民怨载道,更算不上是酷吏,因为夏允彝任睢州知州期间,多次赈济流民,甚至不惜将自己州衙腾出来作为流民临时居住地。”.c0m

    但张贵这时候替夏允彝说起话来。

    他亲自去了一趟睢州,他也由此不得不承认,夏允彝这个历史上愿意破家救国的民族英雄,的确不同于一般的士大夫,也的确跳脱了只为自己阶层利益说话的束缚,而在主政睢州期间,真的站在了庶民这边,且严格推行着新政,也很开明的接纳了当地百姓的一些建议。

    天启听后,则趁此机会道:“是与不是,得朕亲眼看看才知道,朕决定南巡,去这两地亲眼看看,看看他们推行新政的效果!”

    朝臣们听后大惊。

    一些朝臣甚至因此感到不安。

    皇帝要亲自去看看效果?

    那自己这些人为吴兴编造的谎言岂不是要被戳破?

    许多拿了吴兴好处而为吴兴说后的文官们其实并不是笨蛋,尤其是做过知县官的,就更加清楚吴兴这个知县当的真实情况是什么。

    也就只有孙承宗这些真正出身翰林且没有州县官经验的才会真的相信吴兴是能臣。

    所以,不少文官很不愿意看见天启出京南巡。

    这时,太常寺少卿桂应卓就直接站出来道:“陛下!南巡乃劳民伤财之事,乃昏君所为!陛下乃仁厚明君,不当行此昏聩之事!故请陛下收回成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