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种棉花(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瞻墡并不理会跟踪之人。

    来到了集市上,现在最畅销的产品棉花,马上入冬了,而且今年秋天冷,估计冬天更难熬,棉花的需求极具增加。

    棉花在明朝的时候大规模的种植,朱元璋的时候下令民间有五亩到十亩耕田的农民,必须要栽种桑、麻、棉花各半亩,如果超过十亩,种植面积就要翻倍,将棉花的种植上升到法令层面。

    棉花便宜,而且保暖效果好,但是因为其经济价值无法和丝绸比,而且技术难度较低,所以这些大商行看不上这东西。

    但是江南地带水汽足不是非常适合棉花生长。

    农书里棉花写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既省了编织的功夫,还有更好的御寒效果,所以棉花在明朝大规模被推广种植,甚至写进法令之内。

    棉衣棉被,北方的需求会更大,南方的农人更喜欢养蚕织丝,丝绸的经济效益更高。

    朱瞻墡觉得棉花这种作物得大规模推广,便宜好种又实用。

    历史上欧洲诸国就热衷在各地种棉花,现在自己回到了大明,等蒸汽船和海军建设好,要让欧洲肥沃的土地上种满棉花。

    “掌柜的这些棉花是送往哪里的啊?”朱瞻墡来到了一艘河边的商船,见到了正在装船的棉花。

    “呦,这位公子,不知道是哪家的公子。”掌柜的见朱瞻墡穿的不是普通人的衣服,身边也跟着警卫就没拒绝朱瞻墡的搭话,但是也没透露消息。

    “我是曹家的客人。”

    掌柜的面色一变急忙吩咐人装船,打着哈哈:“这位公子,我们忙着出发,就先走了。”

    船起航,杨松说:“殿下,要追上去看看吗?”

    “都快晚上了还起航,怕是忙着赶路吧,不必了,小商船求份活计罢了。”朱瞻墡冷笑了一声。

    大明朝的运河晚上可没灯,船上也没灯,要在晚上行船可没那么容易,当然要在晚上抓偷漏税的船只也没那么容易,此时天色渐渐暗,渡口却依旧繁忙。

    这些商船多是一些小商船,连夜起航,连夜在小渡口停船,多来几次可以省下不少的税款。

    这些事情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不是抓一条偷跑漏跑的商船可以解决的。

    当两岸点起了灯笼,昏暗的光芒下,繁忙的水系上仍有晚市,江南富硕之地热闹非凡,但是北方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坐在河岸边上朱瞻墡还看到了有人在看报纸,报纸已经从应天府流到湖州了,这里也有说书人,朱瞻墡在小馆子点了一桌子菜,让警卫几人也坐,但是他们执意不肯。

    怕显得太奇怪就让他们另外开了一桌,自己一个人一桌。

    小馆子的菜有小馆子的味道,就着说书先生的杨家府演义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吃了一半杨松走过来小声的说:“殿下,跟踪的那姑娘就在你后面第二桌。”

    朱瞻墡微微一笑,端起一杯茶,径直走了过去。

    那是一个俏生生的小姑娘,个头不高稚气未脱,鹅蛋小脸,一双眼睛忽闪忽闪透着慌张。

    “小妹妹哪里人士?可有婚配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