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扩土开疆,官绅一体纳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还请苏状元赐教。

    太子拱手行礼,语气中满是敬意。

    历代王朝覆灭时。

    新一任王朝都会总结上任灭亡的原因,汲取经验,加以改正。

    但翻来覆去总结的原因,无非是苛政害民、赋税太重,亦或者是皇帝不修德行降下天灾,以至于百姓们民不聊生。

    唯有苏长歌。

    一针见血的发现了土地兼并这一弊病。

    仅仅只是这份才华。

    就已经足够令人赞叹不已。

    但没想到的是,如此棘手复杂的难题,他竟然还有上中下三种不同之策。

    简直是妖孽。

    不对!

    这是上苍派下来救我大晋的能臣!

    “赐教不敢当。’

    “只是臣的一些浅见罢了,是否有用还需陛下和太子殿下权衡。”苏长歌自谦一句。

    随后看了眼老皇帝和太子,缓缓说道:“臣先从下策开始。“陛下之前也说了。

    “江山社稷者,天下百姓与山河土地。’

    “佃农之所以出现,乃是田产被地方豪强或官绅兼并,导致无田可耕。’

    “因此,下策便是扩土开疆。

    “山河土地愈多,百姓可耕之田就愈多,且战争本身可以令人口减

    少

    土地兼并。

    本质上就是各个阶级矛盾

    上层阶级人少,但占据的资源太多。

    没办法,百姓们活不下去,只能放下锄头斗争,将一部分上层阶级清洗掉。

    而对外输出战争,无疑是转移矛盾的一种方法,既可以消耗人口,又能够扩充总体资源,见国内的矛盾转嫁到外面。

    只不过。

    阶级矛盾永远不会消失。

    暂且不谈战争胜负、国力因战争损耗等。

    就算把全部土地都给占据了,

    等人口达到极限阈值,阶级矛盾还是会爆发,所以这才被苏长歌定为下策。

    而此时,伴随他的声音响起。

    老皇帝却是摇了摇头。

    “大晋之北,跨过燕云十六州,便是广袤的大草原,何来耕种之地

    ?

    老皇帝说完。

    太子跟着点了点头。

    如果北方之地适宜耕种的话,不用大晋,上几代王朝早就占领了。闻言,苏长歌却是摇了摇头。

    “回禀陛下,臣以为。

    “这世上土地,没有一寸是无用的。”

    “譬如东海,百姓可以靠捕鱼为生,南方山林众多,捕猎亦能为生。’

    “而西北之地,虽然是广袤草原,但亦可以为我大晋牧马放羊,而且草原地下还有矿产,只需将丢失田产的百姓外迁与北方,使其有所劳,能养活自身,便足矣,

    苏长歌开口

    一块土地的价值不取决于它是否能耕种。

    或者换句话来说。

    土地的价值属性由人来定义。

    耕种只是其中一种。

    无论是建房子,还是做其他用途,只要它是你的,它迟早都能被赋予价值。

    关键在于,拥有。

    此时,听到苏长歌的这番话。

    老皇帝和太子思路一下子被打通。

    确实,他们之前的想法太过于保守,只想着西北那边的地能否用来耕种。

    但其实这都根本不重要。

    如何让佃农劳作果腹,才是最重要的。

    或许草原不能为大晋带来明面上的收益,但只要他能容纳养活佃农就够了。

    想到这里,

    老皇帝和太子心头瞬间火热。

    本来他们最大的愿望。

    仅仅只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先祖夙愿,恢复完整的大晋版图。但现在来看,原本形同鸡肋的草原。

    此刻莫名变得香气诱人起来。

    不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非同小可,需要从长计议。

    随即,太子开口问道。

    “中策为何?‘

    听到声音,苏长歌继续讲道:“中策同样为缓解之策,但却要麻烦许多。

    “佃农反抗的源头,在于吃不饱饭。”

    “正因如此。

    “只要找些事让佃农来做,使其劳有所得,二餐饱腹,衣能蔽体即可。’

    苏长歌出声说道。

    其实就是改变佃农的价值属性,将他从田地上变成手工业或服务业者。

    简而言之。

    内部消化多余人口。

    给佃农提供工作岗位,就业机会。

    没有田产。

    替人种地又吃不饱饭。

    那就让这群人进工坊,或者是做小厮、跑腿等,使他们不靠种地也能养活自身。

    不过,中策最难的地方就在于。

    这个时代没有工业。

    能够吸纳佃农的行业太少,跟佃农人数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苏长歌正是知道这点,所以才故意提出来,为的就是让老皇帝去推动手工业,提高士农工商中工者的待遇。

    而此时,听到这番话。

    老皇帝眉头微蹙

    如苏长歌所预想的那样,开口问道:“佃农之数,远超工者。’“朕何以寻如此多事让佃农来做?’

    换而言之。

    我上那创造那么多就业岗位。

    闻言,苏长歌微微一笑,

    他就在这等着。

    “男以耕田为生,女以织布为生。”

    “敢问陛下,在这皇都之内,可有几人靠耕田、织布为生?”

    “臣以为,应当放宽对商业的管控,鼓励百姓经商,严厉打击囤货居奇、垄断等商人,但对正常商人放宽,同时向商人征收商税,以此来充盈国库。

    “并且制定律法。

    “保障商人和工人的权益。

    “拟定工人最低酬劳,仅比种地收益低些许即可。

    “而商人只要依法经商,朝廷不究。’

    “此外,可在六部之外增设商部,管制天下商品买卖的定价、秩序等事宜。

    苏长歌开口,侃侃而谈。

    工人的酬劳为何要比农户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人种田。农民也不是傻子。

    若是耕地赚的钱少,谁愿意耕地?

    但现实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耕地的产量,就必须保证耕地的面积。

    否则粮食不够吃。

    那才是问题。

    当然,现在还不用担心这点。

    大晋的土地,远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只需要巧妙的资源再分配就行。

    也就是从握有九成资源的那一成人手里,把资源向下倾斜,让资源流向中间和底层的阶级,使他们能够勉强温饱。

    此时,伴随苏长歌的声音落下。

    老皇帝和太子若有所思。

    但与下策的简单粗暴不同,中策确实需要花很多心思去想。

    而且操作起来也很麻烦。

    不过胜在安稳,战争会动摇国本,但放宽商业却不会。

    心念至此。

    两人深深的望了眼苏长歌。

    什么叫治世之能臣。

    这就是!

    三言两语就敲定了两条安国之策

    老皇帝和太子有种预感。

    仅仅只是按苏长歌这两条去做,大晋江山就起码能多延续数百上千年。

    跟前朝相比,国祚绵长,兴盛无比!

    两父子心中如此想着。

    不由期待起上策来了。

    下策和中策都如此令人赞叹,那上策岂不是更为了得?

    “上策是何?还请苏先生赐教。”

    太子开口。

    此时与之前相比。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