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为了大魏的尊严,必须开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高阳国要求大魏出白银一百万两?

    兵部尚书这句话一出。

    在场所有人都不由转过头,眼神都带着不善。

    就连魏云弈,也在此时愣住了。

    高阳国。

    乃大魏王朝藩属国,位于辽东边境之外。

    因为存在这宗藩关系,所以高阳一直以大魏为尊。

    除了每年必须的进贡之外,还会派国内的官员以及文人,来此学习。

    无论是经济,亦或者是文化,都与中原极度相似,甚至于语言,在高阳国上层中,也是必须要掌握的。

    就连高阳这个国名,也是当初太祖高皇帝赐予。

    更为重要的是,历代高阳国王。

    也必须经过大魏皇帝的册封,才能算的上是名正言顺。

    简而言之,高阳除了名义上不属于大魏外,其他的都需要受到钳制。

    而现在,他们国内发生水灾。

    居然要求大魏出钱...

    也难怪在场的众大臣眼神变化了。

    试想一下,一个每年都要向自己进宫的国家,突然反过头来向你伸手要钱,任谁都会不喜。

    “什么时候的事情?”魏云弈思索了一下,开口道。

    “就在北境军报传来之后。”

    兵部尚书当即道:“这事礼部也知道,我与王尚书也调查了一下,高阳国确实发生了水灾,但这事情况并不严重,最多是让高阳减少了一些财政上面的收入。”

    “至于高阳国百姓受灾之事,因为事发突然,我们也不知道具体情况。”

    在北境军报传来之后?

    众人闻言,全部邹起眉头。

    虽然水灾确实发生了,但这个要求,来的有些巧啊。

    在场哪个不是聪明人,皆是在其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那礼部的解决方案呢?”魏云弈点头,继续问道。

    对于藩属国,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

    一般是由礼部进行的。

    特定时候,兵部也会出面交涉。

    至于原因嘛,也非常简单,因为有些事情,不只是能动嘴皮子就能解决的。

    在关键的时候,秀一秀肌肉,效果往往必说得天花乱坠更好。

    “回禀陛下。”这时候,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也走了出来,恭敬道:“礼部最初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关心,所以派人与高阳国接触,毕竟是天灾,因此并没有为难他们。”

    “当然,拿出一百万银子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微臣与林大人给了一个解决方案。”

    “那就是免除今年高阳国一半的进贡,此前微臣也一直有注意高阳国财政。”

    “他们国库还算充盈,免除进贡下,这点问题应该可以自行解决的。”

    免除藩属国一半进贡。

    这种事情时有发生,不说在别的时候。

    就拿先帝时期来说,就曾进行过五六次,因此,也不需要皇帝亲自做出决定。

    “那结果呢?”魏云弈想了一下,同时在回忆原著有关的剧情。

    “高阳国那便态度非常简介,必须要我们出钱。”

    礼部王尚书犹豫了一下,继续道:“他们说,一百多年来,高阳进贡给大魏的东西,换做是钱财的话,至少也有数千万两,如今只是拿回一百万两白银,也是应该的。”

    此话一出。

    包括张正明在内的所有大臣,同一时间都怒了。

    免除一半进贡,已经是大魏体谅他们高阳国难处的施恩了。

    现在对方,不答应不说,居然还拿一百年来进贡的东西来说事?

    在场哪位大臣不知道。

    高阳国之所以成为大魏的附属,不仅是当年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初,派兵进犯,最后输了才缔结的盟约吗?

    而且这一百多年来,大魏虽然收了的进贡,但每年也会派人给钱,帮助高阳国。

    他们的私塾、典籍、乃至于荒地的开垦,哪一件事情大魏没有参与进去?

    若没有这些,他高阳只是比草原蛮人强一点的化外之民。

    就连先帝时期高阳国被海外岛国进犯,差点覆灭,也是大魏出的兵。

    这才让他们免除了灭国之危。

    现在不仅不感恩。

    还伸手要钱,简直是太不要脸了!

    “陛下!”这时候,张正明稍稍思考了一下,然后站出来道:“高阳国却是恬不知耻,但现在北境战事即将开始,草原有二十万大军虎视眈眈。”

    “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能多事,所以微臣以为,银子肯定是不能给的。”

    “但可以退一步,免除高阳国今年全部的进贡。”

    这句话,让众人陷入沉默。

    他们没有说话。

    因为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如果在别的时候。

    他们完全可以不理会高阳国的无理要求,大不了,就直接派兵。

    但现在,北境战事即将开启,即便有神武侯挂帅,但具体情况还很难说。

    即便能击退草原部落,可如果在这时候,高阳国突然返水,从辽东发起攻击。

    届时,大魏就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

    而事实上。

    以大魏如今的力量,应对两线作战,也并无问题。

    但问题就在于,除了高阳和草原,还有南境之外的威胁...

    所以稳住暂时稳住高阳。

    才是明智之举。

    “微臣赞同太傅的意见。”礼部尚书思考了一下:“草原现在还有八部没有动静,若在这时候突然南下,北境的驻军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从其他地方调集兵马。”

    “而距离北境最近的地方,除了燕地之外,那就是辽东驻军,可一旦如此,就无法应对高阳国。”

    大魏疆域确实很大,也占据了许多丰富的资源,经济强盛。

    但如此,也带来了几个大问题。

    首先。

    就是自古以来的富庶之地,那都是所有人都觊觎的。

    如草原部族、如南境、以及西北地区之外。

    其次,疆域太大,就会接壤太多国家。

    没有战事的时候,几乎谁都不敢动,毕竟大魏立国之初,已经把东方大陆诸国差不多打了遍。

    可一旦某个地方进犯,那其他国家就会动心思,即便不出兵,也会想办法捞点好处。

    很显然,高阳国正是抱着这个想法。

    而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

    依靠的,不仅仅是强势就可以了。

    还需要审时度势,必要的时候,做出妥协,保证最大的利益。

    事实上,在场的内阁大学士们,心中都是这个想法,即便他们对于高阳国的行为很不耻,很愤怒,但党务自己,还是应对北境危机。

    没有人可以承担,面临双线对战,以及周围诸国会不会出动的后果。

    所以这个决定,是当前最好的解决办法。

    连宋公文在经过思考后。

    最后也是这样认为的,说了一句:“臣,附议。”

    兵部尚书林大人,则低着头,没有说话,却不知在想什么。

    但其意思,也非常明显。

    至于魏云弈。

    面对众人的意见,却没有说话,他在回忆有关于原著的剧情。

    他知道,高阳国确实在草原部落南下的时候,突然发难,要求大魏出钱一百万,用以救济灾民。

    但实际上,他们的受灾情况,并不严重,高阳百姓虽然遭受了损失,但也能维持下去。即便不免除进贡,也能维持得下去。

    所以高阳国真正的目的,就是想以此为契机,将以后的进贡全部免除。

    毕竟换做任何是一个国家,也不愿意每年都拿出一部分交给他人。

    而原主,因为顾虑草原部落。

    因此最后接受了张正明等人的意见。

    选择忍耐,直接免除了对方三年的进贡。

    而高阳国也因此,将大量的财政,慢慢投入到其他地方,经济和军事,也开始增长,越来越强,最后俨然成东方诸国中的小霸主。

    按道理来说,魏云弈现在选择当昏君,也应该这样做。

    因为只要高阳国强大了,势必会威胁到大魏。

    如此,气运也会受到影响而减弱。

    但实际上。

    在原著之中,大魏也在不断强盛。

    高阳国确实强大了,但也并未成为大威胁。

    即便他们本身对大魏朝廷心中不满,可并不敢真的选择抗衡。

    尤其在后期,原主也开始选择和高阳国开启了全面交流和贸易。

    在此影响之下,大魏经济也开始得到了飞速发展,各方面也都强大了起来。

    可以说,若他此次选择妥协,短期看起来,是对外弱势,符合昏君之举。

    但若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其实好处多多。

    而大魏最后之所以走到巅峰,也与此事,有着极大的关系。

    所以,妥协是不可能妥协的了。

    必须想其他的办法才行!

    思绪至此。

    魏云弈这在抬起头,望向众人,眼神也逐渐变化,开口道:“高阳国趁着机会,就是想要敲竹杠,因为料定我大魏因为要应付草原部落,又要顾忌其他诸国,分身乏术,从而不敢采取强硬手段。”

    “可这些年来,我大魏是如何帮助高阳国的?可他们却做出如此行径,可耻至极。”

    “诸位,试想一下,若今日选择妥协,免除高阳国进宫,那明日呢?”

    说道这里,他眯起眼睛,继而道:“怕是就会要求免除以后所有的进贡,长此以往,我大魏的威严就会直线下降,诸国就会认为我大魏软弱可欺。”

    “然后就是其他藩属国,也提出类似的无礼要求,到那时候,朕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呢?”

    魏云弈的话,可以说是掷地有声,完全从大魏的威严角度出发。

    尤其是那一席话中,根本就挑不出任何毛病。

    除高阳意外的其他诸国。

    之所以选择臣服,就是因为当初太祖高皇帝的强势。

    而他们又不敢与大魏正面碰撞,只能选择成为附属,每年上贡以求平安。

    可在这种时候,选择示弱,那会不会给东方诸国一个错觉,大魏是不是不行了?

    如此,怕是遭遇的危机可能会更大!

    众大臣闻言,面面相觑。

    他们自然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可陛下的话也完全没错,无法反驳。

    最后,张正明叹了口气,然后走向前来,不由道:“那陛下的意思是?”

    “朕曾听过一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魏云弈眼神中带着冷意,继续道:“在这种情况下,我大魏必须要强势,无论是对草原,还是对周边诸国,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困境,就选择妥协,他高阳国想要让我大魏拿出一百万两白银,这是什么,是威逼,是趁火打劫,对于这种事情,必须给予坚决打击!”

    “朕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那就是开战!”

    开战?

    此话一出。

    在场众大臣全部都懵了。

    原以为,陛下虽然对此很愤怒。

    可最多是以强硬的姿态,不同意高阳国的无理求情而已。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陛下居然要直接开战...

    “陛下,这万万不可啊。”

    礼部尚书站出来了,然后道:“辽东的驻军虽然多,可几乎都是为北境准备的,若在这时候选择开战,最多只能调集五六万兵马,其他各府虽然也有驻军,但调集起来也需要时间和大量的钱财。”

    “尤其是,现在北境局势严峻,若轻易开启战端,可能会让我大魏处于不利的位置。”

    大魏所有的军队加起来,的确超过百万之巨。

    但其中六成以上,都是为草原准备的。

    此外还有对付海寇,要防御南境。

    所以根本不能动。

    不然若其他国家若进犯,就很难对抗。

    而辽东的驻军,一直以来都是与北境驻军配合,其中大部分,也是不能动的。

    所以礼部尚书的话,乃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并不是危言耸听。

    连站在一旁的张正明也是紧蹙眉头。

    知道如果再开启战端,就会引发一系列的事情。

    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大魏的国库,很难支撑两线作战,即便手下大军足够,但没有钱,也就动不了。

    所以他虽然没有说话,可显然就是倾向于最好不要开启大战。

    “不开战,难道就让高阳国如此折辱我大魏吗?”

    魏云弈转过头,当即道:“我大魏,既然是中原之主,必然要显示出相应的威严和态度,不然何以服众?”

    “再说,高阳不过蕞尔小国而已,对付他,辽东出五六万兵马已经足够了。”

    “至于那些为北境预备的驻军,根本就不需要动,影响不了大局!”

    此刻,魏云弈所思考的事情只有两件。

    其一,直接发起大战,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

    经历此战之后,高阳和大魏,势必会反目成仇,那之后的全面交流,完全就不要想了。

    如此,便可以在这方面,完全抑制大魏的气运增长。

    其二,就是发动战争,最是耗费钱财了和国力了。

    君不见穷兵黩武,看似打了一场场大胜仗,可国力却每况愈下。

    同时他也清楚,现在的大魏国库,很难支撑的起两线作战,即便能,但等打完后,也完全空了。

    当然,魏云弈发动战争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料定,以高阳国现在的国力,根本就打不赢大魏,除非对方倾尽举国之力,才有可能抵挡住大魏的攻势,但高阳国没这个胆子。

    所以才会说,让辽东出五六万兵马就足够了。

    因为他所想的事情非常简单。

    就是让辽东战事,进入一种相互拉扯的局面。

    一来,能够继续消耗国力,二来,相互之间不敢轻易直接开始大战,避免了各种损失。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性。

    那就是辽东的五六万兵马,能够战胜高阳国。

    只是魏云弈觉得,这个可能性太低了,首先一点就是,辽东驻军的整体实力,比不过北境驻军,还有高阳怎么说也是一个国家,凑出二三十万大军,也没什么问题。

    魏云弈不相信,在五比一,甚至六比一的情况下,大魏还能胜出。

    可以说,自己的这个决定,绝对是最明智的。

    五六万大军。

    直接对一个国家开战?

    连张正明听到后,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