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第 158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寒门子弟不就全军覆没了?我想这不是闻公愿意看到的局面,如果由闻公出题,有关经文的题目必定不会很多,而关于国策、水利农事甚至是经世济民——毕竟闻公同许多商户都曾做过生意————这类的策论,应当会有良多。"

    他说完,众人便恍然大悟,连忙放下手里的书,也着急得地看起了其他杂书。

    K

    如王谦之所想的一样, 元里确实没有准备多少经文儒学题目, 大多数都是务实的策论题和算术题。

    他并不需要满口儒学道理实则却五谷不识的书呆子,而是需要能切切实实有本领有实力、能为他治理天下

    的脚踏实地的人才。

    策论题襄括了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农事、水利、商贸、律法等,题目深入基层,很容易考察出来学子们究竟有没有真材实料。

    九月十日,闻公国第一次科举正式开始。

    报名参考的学子共计六千四百人,囊括了天下十三州人士,其中大部分都是北方人。这已经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因为人数之多,元里也准备将录取人士从原来的六百人变为一千人。

    考试当天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秋风徐徐,不冷不热。学子们坐在广场之中,人人面前摆了一张桌几,上面放着笔墨纸砚。这些笔墨纸砚均由闻公府提供,学子们进入广场之时也要经过简单的搜身,防止携带小抄。

    广场四方则由汪二领兵驻守,十步一个身披盔甲、腰驻大刀的士兵,牢牢将学子围在中间。而在广场中央,也有由幽州兵组成的巡逻队伍,时不时从学子的桌几前走过,双眼如火炬一般扫过每一个学子,监督是否有人行违禁之举。

    这样的安排,让整个广场都被凝重、肃然的气氛所笼罩,学子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只敢看着眼前的桌子,手心里紧张得直冒虚汗。

    等到大鼓被敲响,早已准备好的侍从们立刻将科举题目发到了每一个人的手中。

    答题时间一直到傍晚,待到答题结束,学子们便可离开,有提前写完题目的学子也可提前离开。

    学子们将题目看完,或皱眉或沉思,又或者面露焦躁之色,众生百态,令在前方端坐着监考的刘骥辛、周公旦、相鸿云和郭茂四人都觉得很有意思。

    他们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学子在面前振笔直书的画面,如此壮观又新奇的一幕,他们觉得即便是看上一天也不会觉得无趣。

    王谦之也拿到了自己的题目。

    将题目看完,他便将心放回了肚子中,不由露出了一个细微的笑。

    和他想的一样,所有的题目之中只有一道经文题,其余的都是算术题和策论。

    经文题并不难,算术题的前几道也算是基础,看样子闻公考虑到了大多数的寒门子弟,将难度适当放低了一些。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王谦之将这些题目迅速做好,目光转到了策论题目上。

    他有三道策论题要答。分别是一道律法题、一道民政题,还有一道军事题。

    律法题是一道民间案子,让王谦之写如何断案判刑。这对王谦之来说并没有难度,他是一个法学推崇者,相比如孔子儒学,他实则更喜欢以法治为核心,早已将北周律法记牢于心中。

    民政题同样不难,问的是赋税相关。若不是深入了解过底层的人,必然对这道题手足无措,但还好王谦之前些时日补过,倒是知道如何去答。

    这两题并没有占用他多少时间,很快,王谦之便看向了最后一题∶如何对待幽州内的乌丸人与长城外的匈奴人。

    这是一道很“大”的题目。

    很容易写得大而空泛,看似有许多能写之处,实则都是废话连篇。如何对待乌丸人和匈奴人?还有人比闻公和大将军更知道怎么对待他们的吗?

    没有。

    即便是有,也不该是他们这些连战场都没上过的学子。

    王谦之的毛笔停驻良久,沉思如何写这一道策论。

    他们这些毛头小子面对这道题,无论怎么写都是虚的。显然,闻公问这道题目也并不是想从他们这里得到有用的建议。

    既然考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建议,那么便是为了试探他们的态度了,试探他们对乌丸人和对匈奴人的态度。

    那该是怎样的态度呢

    王谦之隐隐觉得自己抓住了一些苗头。

    忽然之间,他听到前面传来了一阵异动,但很快便恢复了平静。

    王谦之抬眸往前一看,便看到了数日之前从周公旦府中离开的那两位同僚大人从另一侧走来。见到他们,刘骥辛周公旦等人起身行礼,态度恭敬。

    王谦之瞳孔一扩。

    刹那之间,他便明白了这二人的身份,他们哪里是周大人的寻常同僚,分明是闻公元里与大将军楚贺潮!

    心脏怦怦跳快, 王谦之心情浮动, 在元里看过来前他连忙低下了头, 努力平复下了心情。

    这么一打断,再次看向最后一道策论题时,王谦之突然明白该怎么回答了。

    就像他想的那样,这道题考的并不是他们能给闻公什么有用的建议办法,而是考他们对待乌丸人和匈奴人是什么态度…不,更准确的说是对待乌丸人该是什么态度。

    按理说,乌丸人臣服北周,应当对其安抚驯化,使其成为北周的子民。但这道题中却将乌丸人和匈奴人相提并论,这说明在闻公心中,是不是将乌丸人看得和匈奴人一般呢?

    而怎么对待匈奴,所有人都知道“非我族者,其心必异”。

    若是作为北周的臣子、北周的学子,那么王谦之显然会用北周朝廷会做的方式来回答这道题。但他现在考的是闻官……是闻公国的官员,而闻公,好似并不愿意看到收服乌丸人这般的回答。

    王谦之闭了闭眼,下定了决心。他将毛笔蘸墨,抬笔写下第一行字。

    "乌丸为周之臣,理应存抚,使为周用。学生愚钝,私谓乌丸人犹外事,尚存狼子野心……"

    大

    傍晚酉时初,霞光染红了半边天,皮鼓敲响三声,答卷时间结束。

    最后一批学子终于放下了笔,看着侍从糊上了他们的名字,将纸卷收拢而去。待此时,科举便彻底结束,学子们也能回去了。

    学子们或平静或失落,三三两两极为不舍地离开了广场,回到了暂时的住处。即便是考完了,他们也没打算就此离开邺县。

    因为就在一个月内,他们的成绩便会由闻公府的人正大光明地张贴在官府门前。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