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事出突然(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   一时间,全国震动,赵士程的名声更上一层楼,他喜欢的学说当然也被放在了书院最显明的位置,以至于以前无人问津的化学、数学之类的杂书,也得到不少人的重视。

    新观点带来新产出,关于王洋老师的传说又多出许多来。

    不少士子更言必称生产关系,语必出生产力,如果不是他们穿的都是士子们爱穿的澜衫,赵士程甚至会产生一种回到大学的错觉。

    但他对这种情况是喜闻乐见,科学的发展并不是几个发明,而是求真务实的观念。

    儒家对于统治的优势当然是极大的,它在很长的时间里维护了东亚的秩序,只是当来到宋朝时,土地被开垦到极至时,这种没有办法继续发展的学说便陷入了内卷,开始去从人性与自我中求得发展。

    它的地位在农业时代依然稳固,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他是最利于降低统治成本的办法。

    但赵士程知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套终是要被留在历史之中,只是需要时间。历史的车轮滚过来时,从不会和人打声招呼,中世纪的教义禁锢那么严密强大,但也禁锢不了人心。

    在没有足够的工商业发展出新的阶级时,让他们给新的时代让路,是不科学的。

    且等着看吧。

    ……

    十一月时,赵士程去大图书馆巡视了一圈,出来时,他收到报告。

    新式的活字印刷术已经研究出来,铜活字坚固耐用,只是旧墨对铜字的附着不好,但新式的油墨却对金属有良好的附着性,这大大提高了正规印刷的效率,从煤里提取的油又涨价了,这个东西终于在点灯之外开发出了新用途。

    看到这个消息,他忍不住笑了笑。

    当年天主教用印刷机印圣经、赎罪券,但一个不小心,《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也从印刷机中飞奔出来,纵然天主教立刻亡羊补牢,开始了出版审查,也没能阻止新的思想觉醒。

    相比之下,奥斯曼土耳其则从其中吸取到了足够的教训,他们果断禁止了印刷机的流入,成功维持了大帝国到十九世纪。

    如今,真正的印刷神器却在大宋蔓延开来。

    他是真的好奇,将来的大宋文化圈会被他这蝴蝶扇成什么样子。

    -

    新年很快到来,汴京早就恢复了繁华,城区面积比之先前又有扩大,汴河的商船因为结冰而少了许多,但也有大量的客船停留在数百里外的陈州,那里的河水未来结冰,然后将货物用陆路运送到那里。

    先前招收的公务员大多已经在汴京附近建立起了一些工坊,只是运营、招人,还需要很多流程,其中,从密州调过来的公务员们对这一套十分熟练,几个新人在最开始的手忙脚乱后,也稳住了阵脚,开始学着发展自己的治下,如修缮河港、道路,建立仓库……

    总的来说,发展得都很不错,赵士程很满意。

    不过,这些好消息很快就被辽东来的信抵销了。

    陈行舟来信说,先前完颜阿骨打要辽国册封他为大圣大明皇帝,但“大圣”和辽国最优秀的皇帝辽圣宗同名了,天祚帝不愿意,双方来回拉扯两年了,还说要重新议封号,结果完颜阿骨打以此为由,觉得辽国没有诚意,决定再次亲征攻辽。

    但攻辽之前,阿骨打如今已经发出书信给他,要他带辽东投降金国,并且声称这最后通牒,若是不从,他将会带大军,亲自踏平辽东,到时,城破之后,诸军抢掠,必会将他心血付之一炬。

    陈行舟在书信里说他已经严阵以待,但这次可能有些风险,希望到时候师尊要全力帮忙啊,辽东一地之力,面对整个金国的压力,不容有失啊!

    赵士程看着这封书信,沉默许久。

    辽东是要全力相助的,粮草武器他都可以帮,但若想出兵相助,则需要正式的理由,辽东毕竟还捏着宗室人质,加上当初攻破了大宋京城,这样的侮辱,直接出兵帮助,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嗯?

    捏着人质?

    赵士程眨了眨眼,思考着……若辽东以人质安危为理由,让大宋出兵帮忙,似乎很说得过去啊。

    大宋那些旧军肯定是不能去相助,让他们对阵金人就是送的,多少都是白给。

    正好,他的新军已经有了些模样,需要磨炼,还能用他们堵住群臣的反对,说这是应付辽国的临时之举。

    但是让谁领兵前去,还得多多斟酌一下。

    另外,虽然不是很想,但五哥他们,还是继续在辽东待着吧,这也是为了大宋安危、家人平安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