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新的财源(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去带着太学静坐上书才是。”虞祺十分可惜地道,“咱们四川路才是最适合做工坊的,若是能在成都路建一座,西边的黎人、南边的诸蛮都能被镇住,可惜咱们人微言轻……”

    “千金难卖早知道,”何栗微微摇头,“太子殿下的城府深不可测,咱们没有遇到,便只能认了,回头我走走谏台试试,若这次无误,我应当上谏官。”

    “真、真要如此么?”虞祺头上微微见汗,那、那可是太子殿下啊。

    如今太子殿下的许多势力,都已经从原本的隐藏,浮上水面,不只是这富可敌国工坊城镇,还有大量“连锁”商铺、诸军支持、朝廷中的丞相支持,也是这样的势力,才能以太子之身压住文官的各种意见,改革军制,消减税赋。

    只是,方腊与先帝之死,黄袍加身时的诸军与张克戬的建议,还有太子他任命王洋和张荣的一连串行为,在事后回想,未免让人心口发紧,头皮发麻。

    虽然先帝的确不是个好的君王,虽然那些确实是奸臣,也的确是他们弃城在先,但能将他们每一步都算得那么死,算得那么不留生机,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物,得是什么妖、什么神仙啊!

    也正因此,太子在殿上轻声一怒,才能惹得诸官不敢发声,毕竟,前边那波高官和皇帝是怎么死的,大家已经心中有数了。

    在骂一声他们死有余辜的同时,也默默紧了紧自己皮。

    毕竟,太子殿下,真的很可怕啊!

    何栗毅然点头:“观太子殿下行事,素来的是走一步,算十步,如今国家财税凋敝,他又主动削减税赋,必然需要大量钱财,而如今天下,能有些积蓄的,也就是咱们四川诸路了。”

    他最近也啃了王洋写的那本《师语》,对其中的一些理论十分崇拜,不知道王洋的师父是哪个师父,怎么就那么好运收了他呢,他想请教也无处寻觅。

    但从太子的行事来看,许多痕迹,都能在那本《师语》里找到应对,他和同乡们商量许久,甚至还快马加鞭地去了颍川,找隐居在那的同乡苏辙先生讨教,苏辙对这种理论也大感惊奇,恨不得求之一见。

    他们讨论了好些日子,最后觉得,他们成都路,也不该落于人后,只是苏辙先生告老已久,蜀党又早被蔡京压得没了痕迹,自然也见不到太子殿下。

    但没关系,他们总能找到办法。

    ……

    赵士程正在从百忙之中抽空,翻看一些官员的上书。

    大宋广开言路,各种官员都喜欢上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还是低阶官员的王安石以一封《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里边把仁宗一番大骂,说在宋现在还没事只是运气好,你不改革遇到个大灾就得出事。

    后来当然也有各种上书成为雄文的,但王安石这个却是直接成名,刷暴了官场朋友圈,瞬间从无人所知变得天下闻名。

    赵士程从当上太子监国后,给他上书的高中低阶官员就非常多了,但因为时间有限,他每天只抽得出空看几本,这都两个月了,还有好几摞呢。

    他想从里边找找有什么他们遗漏的人才,毕竟记忆过去那么久,他也不可能记得所有大宋名臣,还得自己偶尔淘一淘。

    不过他手上这一本,倒有点意思,这个叫何粟与虞祺联名上书的内容让他关注到了一个先前没有注意过的区域。

    四川啊,天府之国啊,南宋的三分之一收入都是从这里来。大宋时,正是四川的巅峰时代,一千多万的人口,占了大宋十分之一有多,如今收益也是排行前茅。这是还没有因被两次屠杀而衰落两个朝代的四川盆地,每年税赋不比如今的江南少,十二分地有钱!

    不但有钱,还有很大的市场。

    他正愁没钱大建工业区呢,居然有人送上门来。

    真的是太自觉了,他就喜欢这样有自我修养的韭菜!不需要去找,不需要去培养,自己会送来,还会培养新的韭菜。

    真的是太美好了!

    赵士程快乐地吩咐手下,把这两人的情况查一查。

    他是太子,查这些东西就很快了,再过了看一本奏书的工夫,就已经有人送来。

    看他不把四川路的地皮都刮掉三尺!

    嗯,两人都是苏辙的老乡,二十多就是状元和进士,政绩出色,父母是谁,老师是谁,子女是……

    赵士程的眼眸微微睁大,用手指在那一个一晃而过的子女名字下划出一道浅浅的印痕。

    虞允文?采石矶的虞允文?

    行吧,不管是不是,这父子俩他都收下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