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战后思考(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用极大。在缺乏重武器,或者来不及呼叫炮兵支援的战场上,手榴弹和炸药包就是步兵手中的大炮。在一战中,除了德国,其他国家在师级以下编制中都没有配备火炮,德国也只在团一级配备有山炮,所以手榴弹是各国基层步兵唯一能够使用的曲射爆炸武器。此战过后,德国开始研制更好用、产量更大的手榴弹,而手榴弹的战术运用也成了重点研究方向。

    德军研究发现:手榴弹在进攻中几乎无法抵御,只能用连发枪械进行压制。对付多人快速移动中(比如冲锋)使用手榴弹,单发手动步枪就显得无能为力,只能使用连发武器持续射击。而德军在班组一级中,只装备了毛瑟C96连发手枪,这种枪的有效射程只有一百多米,而且跳动较大,近距离还好,几十米外的持续射击散布太大,压制敌人冲锋效果不好。德军需要一种能够在两百米外持续射击,而且连发精度较高的单兵武器,才能有效压制敌人的手榴弹冲锋。

    克虏伯把研发新枪的任务交给了勃朗宁,碰巧的是勃朗宁也正在试着发明一种连发的步枪。他采用了导气式自动原理:在枪管上钻一个孔,子弹发射时火药气体会从这个孔冲出来,利用这些冲出来的火药气体,推动枪机完成连续射击。刚开始的时候,勃朗宁在枪管下方钻孔,但是火药气体从枪管下方小孔冲出来的时候,由于反作用力,加重了枪口上跳,不符合“连发精度较高”的要求。于是勃朗宁把导气孔开在了枪管上方,抵消了枪口上跳的力量,加上直枪托,这把枪获得了不错的连发精度。

    但是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过热。这个问题,在整个一战时期都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勃朗宁的自动步枪(连发步枪)连续射击二三百发就会过热,不得不停止射击,等待枪管冷却。德国军方认为,一次战斗有可能需要连续发射四五百发子弹,所以必须提高自动步枪的射击持续性。克虏伯的思想很直接,如果要达到军方要求的“连续发射四五百发子弹”,那就把发射的火药量减少一半,自动步枪的连发数量就从二三百发提升到四五百发了。

    勃朗宁被克虏伯这种思想震惊了,他顺着克虏伯的提议问了一句:“减少发射火药,会造成子弹初速下降的,你把发射火药减少一半,初速会降到每秒六百米以下。”

    克虏伯反问了一句:“那怎样保证初速不下降?”没办法,老板就是有权力问这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勃朗宁和一帮枪械研发人员面面相觑。

    “可以把缠距加长,这样就可以用更少的火药,保证子弹的出膛速度。”有人试着说:“不过不能把缠距加的太长,要不然子弹在空中飞行时就不稳定了。”

    旋转的子弹,才能在空中稳定飞行。枪管里面有螺旋形的膛线,子弹在枪管里被火药推进时,也沿着膛线旋转。而子弹旋转一圈所前进的距离就叫做缠距,缠距越小,就意味着发射的子弹转速越高;缠距越长,子弹的转速就越低,它也就越不稳定。

    “那就找出缠距的临界点!”克虏伯发话了:“我要的是子弹的初速。”

    />  “光是增加缠距,可能不足以保证初速。”说话的是一位火药研发人员。

    克虏伯转过身,问勃朗宁:“还有什么办法在减小装药量的前提下,保证子弹的出膛速度?”

    “那就只能减少子弹的重量了。”勃朗宁想了一下,肯定的回答道。

    “有办法可以减少子弹的重量吗?”克虏伯问道。

    “可以把一部分弹芯的材质换成低密度的材料,比如:铝?”勃朗宁看着老板,他看见克虏伯眉头一皱,意识到铝的成本有点儿高,马上换了一种便宜的材料推荐给老板:“或者再生纸浆?”

    “再生纸浆?”克虏伯不明白这种东西,怎么可以填在弹头里面。

    勃朗宁很耐心的解释:“是的,再生纸浆就是废纸,把回收过来的废纸打成纸浆,用模具很容易就能做成弹芯的形状,这样填在弹头内部就很方便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