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小李广花荣(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清风寨位于青州三岔路口,跟前有座镇子,名叫清风镇,镇上有五千多人家。之所以将清风寨设立在此处,那是因为这条三岔路口,直通着三座恶山,是哪三座恶山?

    正是那清风山,二龙山,以及桃花山,这三山皆地处青州境内,地势险要,山路难行,自来就是强人盘踞之地。就拿清风山来说,别看今日被一把火烧了,可要不了多久,又会被强人占据,行那剪径劫掠之事。

    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在宋王朝那里,据后世文献记载,从宋王朝建立到灭亡的近三百一十九年,共发生了四百三十三次农民起义,平均每年就有一点四次,这种频率在历朝历代,都实属罕见。

    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宋朝是古代王朝中,唯一一个不抑制土地兼并的。这就使土地大量集中于富人之手,导致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再加上宋朝商业发达,在征收高额商税的同时,对农民也征收高额农税,如此一来,百姓没有了活路,只能挺而走险。

    第二,是宋朝的国策所致,宋朝采用的是内紧外松之策。除宋太祖、宋仁宗比较宽松外,其他几代统治者都推行对内残酷掠夺、对外屈膝投降的反动统治,这就更加助长了百姓起义之心。

    所以,只要宋朝还存在一日,这些盗匪是永远不能禁绝的。

    却说穆栩随着花荣来到清风镇,路过一处营寨时,花荣却过门不入,穆栩奇道,“贤弟为何不进寨里?”

    花荣回道,“哥哥有所不知,我们这清风寨有两处营寨,此处是南寨,由文官刘高做知寨。小弟所居是北寨,并不在此间。”

    穆栩听到这,当即想起一事,原文里,那刘知寨的夫人被王英掳到山上,后被宋江所救,不想那妇人恩将仇报,反诬告宋江是贼首,若不是花荣舍命相救,宋江那黑厮差点在此了账。

    穆栩这边刚想到宋江,那边花荣好巧不巧就提到了那厮,只听花荣道,“哥哥所处的梁山泊,正位于郓城县外,不知哥哥可识得宋公明兄长?”

    “这倒是不识,我来梁山泊不过半年有余,还不曾与四下英雄走动,因此只是听过其大名,却并不曾见过。”

    穆栩不动声色的回道,他知道花荣对宋江有种迷弟心态,自然不会那么不识趣,说那黑厮闲话。

    果然随即就听花荣连连叹道,“可惜,可惜!二位兄长皆是义气过人之辈,住的又近,竟然不曾相识,真是天大的憾事!”

    穆栩打了个哈哈,“贤弟这么一说,确实挺遗憾的,若有闲暇,定往郓城县走一遭,去拜访下宋公明。”

    这当然是穆栩的面子话,其实他的真实想法是,“要是宋黑炭敢单独出现在我面前,看我不把他的狗头揪下来当球踢!”

    花荣自不知穆栩所想,他还以为穆栩真想结识宋江,于是便大包大揽道,“这有何难,我明日就托人给宋江兄长去信,好好跟他提一下哥哥,似哥哥这般英雄,宋江兄长定然很高兴认识。”

    穆栩一听这还了得,如果他却不过花荣的情面,与宋江有了交情,那以后再对其下手,可就有背信弃义的嫌疑,对他的名声大大不利,因此忙拒绝道,

    “贤弟万万不可,自来英雄识英雄,我虽不敢自比英雄,但也听过宋公明及时雨,呼保义的名头,既要结识他,自该亲自登门才对,怎可经他人书信介绍,这岂不是太过失礼?”

    “谁若说兄长不是英雄,我花某人第一个不答应!”

    花荣极不认同穆栩自谦之语,但幸好他却认同了后半句话,“哥哥说得对,你二人都是江湖上,一等一的好汉,想来自有相识的一日,自然无需小弟多此一举。”

    “贤弟也是一番好心。”穆栩违心的赞了句,心里却很是腻味,他实在是不喜,将宋江那阴险小人,与自家相提并论。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