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敬顺王和顺义王(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思想上,他也饱受那种自古流传下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看法影响。

    因此在对待那些所谓的异族蛮夷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可信,必须得提防,不能给他们任何机会。

    实际上不光王大圣人,而是几乎所有大明官员都持有跟他一样的想法。

    而要想改变人们的这种观点,就必须得用事实来说话。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打服。

    然后再实施民族和解政策。

    在大家放下刀剑友好往来一段时间之后,  自然而然的也就融合在一起了。

    这一点“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其实就已经做得很好了。

    只不过以当时的条件,还无法做到彻底压制草原势力,才使得唐玄宗大封节度使,想以此来保障边境的安宁。

    结果却适得其反,终结了大唐盛世。

    朱宸濠连河套都能交给亦不剌去经营,那严嵩口中的另一条封王,自然就更没什么问题了。

    在明朝,封那些不管是事实上还是表面上愿意归附的蒙古部族首领为王,亦是常事。

    除了像哈密忠顺王这样的小势力外,即便一些赫赫有名的蒙古大汗,也曾获得过大明的册封。

    比如一手造成“土木堡之变”惨剧的也先,就是大明亲封的“敬顺王”。

    只可惜这位既不敬也不顺。

    或许被“土木堡之变”伤得太深,所以自也先之后直到隆庆,足足一百多年里明朝再也没有册封过新的蒙古王。

    而隆庆时打破大明不再册封禁忌的,正是那位在嘉靖时越界击败亦不剌占领青海,后又率大军劫掠北京城郊,让明朝脸上无光的俺答汗。

    也正是因为俺答汗打到了北京城下,才让嘉靖下决心要修筑外城。

    这位为北京城扩张做出“杰出贡献”的俺答汗,所获得的封号,是“顺义王”。

    跟给大明带来一场大灾难的“敬顺王”也先不同,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之后,大明和蒙古之间还真就放下成见,结束了近两百年的战争局面,建立了长达七十年的和平贸易关系。

    从这也可以看出,草原民族其实也是热爱和平的。

    只要能有互利互惠的对等贸易制度,获得发展的机会,谁还愿意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杀戮和劫掠?

    所以,所谓的边患,其实就是大明那帮从不以对等目光看人,完全不给双方机会的话事人整出来的。

    一旦肯转变观念,坐下来开诚布公地交流一番,那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就这一点而言,不得不说开关的隆庆,以及跟俺答汗达成协议的张居正,是明朝难得的几个明白事理之人。

    同样,蒙古那边的俺答汗,也是一个很有眼光雄主。

    也正因为这样几个人凑在了一起,才能最终放下仇怨实现和解,为两方百姓赢得了长久的和平岁月。

    朱宸濠自然能比隆庆和张居正做得更好,但如今蒙古方面却少了一个目光远大的领袖。

    俺答还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屁孩儿,离大汗之位还有十万八千里。

    名义上的大汗卜赤也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统治。

    其余那些部族领主,也都在打着各自的算盘。

    既然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形势,那朱宸濠所要采取的策略,当然也就跟隆庆时全然不同。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