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中西差异(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惟中兄,你口中的透视到底是何意啊?”

    之前从朱宸濠口中听到透视二字时,唐寅就不明所以。

    现在又从严嵩那里听见了同一个词,他便再也忍不住,直接询问起来。

    透视的概念,是在明末清初才传入到中国的,唐寅不明白很正常。

    没办法,严嵩只得又为对方科普了一下啥叫透视。

    可这种理论光说太过抽象,于是严嵩又大着胆子向朱宸濠借了纸笔,直接通过实操给唐寅讲解透视在绘画上的应用。

    而当他从刘泉手中接过那只蘸水笔后,也是一愣。

    这让他有种回到前世,用钢笔给学生们批改作业时的感觉。

    唐寅看见蘸水笔后则是满脸的惊异,根本想不到这玩意儿竟然也能被叫做笔。

    不过当严嵩用蘸水笔在纸上开始画起线条来时,他才发觉这东西似乎还挺好用。

    严嵩在纸上描画的,就是基本几何体透视理论图。

    非常形象易懂。

    “伯虎兄请看,这个西洋透视法呢,就是要先确定一个点,然后再以这个点来向外发散……”

    严嵩边画还边为唐寅讲解。

    “原来,陛下的那个漫画就是以这种方式来描绘的,难怪人物跟物体之间看上去那么的协调。”

    唐寅很快就明白了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

    见唐寅已经了解了西方透视学的基本原理,严嵩便又向前进了一步,直接指出东、西方在绘画上所用技法的差异来:

    “西洋画运用的,既是这种焦点透视,也就是中心透视法;

    而我天朝所用的,则是散点透视,也叫等角透视法。

    而这两种方法,也是各有优劣。”

    “还请惟中兄赐教。”

    唐寅这时早已见猎心喜,恐怕他就连一旁的皇帝都给忘了,只想着让严嵩为其解惑。

    “简单来说,就是西洋画在描绘单一的场景时,能让比例更真实,画面更生动;

    而我华夏古法,则不着重于一点,这就使得咱们能描绘出那帮弗朗机人无法想象的巨幅长卷来。”

    严嵩之言,令一旁静听的朱宸濠都忍不住点起头来。

    因为他想到了如《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这样气势恢宏的长卷。

    而西方,就算是《最后的晚餐》那样的巨大画作,也只是描绘了一个场景而已。

    唐寅虽然没有看过西方那些大师的绘画,可他对国画知之甚详。

    更何况他不但创作过《百美图》那样的长卷,还曾临摹过《韩熙载夜宴图》。

    因此若论对巨幅长卷的理解,这个时代只怕还真没几个人能胜过他。

    当然,真要说起来,单提长卷的话,或许比唐寅强的也有。

    那便是与他同被誉为院派三大家和明四家的仇英。

    毕竟这位可是有一副《汉宫春晓图》传世的。

    那乃是被称之为中国重彩仕女第一的长卷,也是中国十大名画长卷之一。

    大明到了这个时间段,其实也挺奇特的。

    因为代表明朝书画界最高成就的那几个人,也就是组成院派三大家和明四家的唐寅、仇英、周臣、文徵明和沈周,都生活在这同一时期。

    若再加上一个书法大家严嵩,可以说明朝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在这个时期已达到了顶峰。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