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糟心的漕运(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会试,时间也就来到了三月下旬。

    ——————————————

    “陛下。”

    朝会上,上次因谈论西北之变,而引起朱宸濠关注的霍韬出班奏事。

    此人如今已不再是兵部职方司主事。

    朱宸濠对霍韬很是赏识,因此已将其升为詹事府大学士。

    当然,他这个大学士跟内阁大学士完全没有可比性。

    詹事府乃是一个服务于皇帝和皇子的部门,跟帝国的最高层关系很近,由此可见朱宸濠对霍韬也是青睐有加了。

    “陛下,受命督漕运的淮扬巡抚丛兰奏报,由于泥沙淤积,漕河多段变窄,漕船来往多有拥堵。

    未免出现更严重的情况,特请朝廷早日下旨征召民夫对运河进行疏浚。”

    霍韬在奏报时神情不无忧虑。

    漕运,那可关系着京城吃饭的问题。

    在古代,可没有如今的修路技术,这就使得运输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而华北地区的黄土层,也使得大明根本不可能修筑一条陆上官道。

    于是,为北京运送粮食和物资的压力,便全部都转到了运河上。

    这也是因为京城的人口众多,需求太大。

    而且城里住的,还有皇帝和执掌大权的京官们。

    这些人的所需用度,自然也比普通百姓不知高了多少倍。

    可问题是,受制于古代的技术能力,漕河被各种因素影响,使得运输能力时好时坏。

    就像黄河,其含沙量也直接作用于运河。

    时间一长,如果不疏通便无法再行船。

    还有高邮湖的水位也对漕河影响极大。

    运河一旦水位低,泥沙多,也就基本上停摆了。

    事实上,靠漕运连通南北,输送物资,其成本极其巨大。

    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花在了清淤上。

    漕河基本上是年年堵,又年年挖。

    像大运河的梁洪段,就一直不停地挖了几十年的淤泥,前后共花了80年的时间,才算是恢复了河道的畅通。

    除了治理河道的成本外,还有物资运输的消耗成本。

    就拿漕粮来说吧,在运往京城的过程中,霉烂、散落等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部分费用,朝廷也以“耗”之名加在了农民的头上。

    税高了,粮食的价格自然也就跟着上去了。

    可明朝为了不让京城粮价飞涨,又不得不出手抑制,让北京城的粮价跟粮食的来源地差不多。

    甚至,有时销售价格还要低于采购价格。

    这部分差价,肯定还是得朝廷来补。

    除了朝廷,沿漕河的地方政府,也因为漕运而压力山大。

    清淤、维护修缮堤坝,甚至建造漕船,这些费用都摊派给了地方官府和卫所。

    地方官府也只能强加给沿河百姓,而卫所倒霉的当然就是那些军户。

    所以漕运看似连通了京城和南方,促进了南北贸易,可实际上却一直都是大明朝的一个极大负担。

    明朝的灭亡,也与漕运的艰难有着一定的关系。

    漕运跟不上,南方的物资无法及时运送到东北前线,对战局肯定还是有着极大影响的。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