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春闱将至(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结果天下哗然。

    朱重八一怒之下当即人头滚滚,不知有多少人因此被杀。

    其后朱重八亲自阅卷,结果最终所取的进士又全都是北人。

    以朱重八的水平,自然不可能是从那些士子们所写的内容来评判。

    他那样做,只不过是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而已。

    至于公不公平,根本不重要。

    而这次事件,也直接造成了南北分卷制度的产生。

    最早的时候,考试时只分南北两卷。

    南方士子录取六成,而北方只录四成。

    可广西、云南那些地方,考生的质量在当时的确堪忧,每次考试都上榜不了几个。

    于是朝廷为了地域平衡,又加了个中卷。

    这样就算地方教育水平再差,也能有一定的人得中进士。

    现在的高考其实也分地域。

    由于做不到绝对的公平,所以就有了高考移民的出现。

    如今聚集在京城应考的士子,当然不止是去年那些刚考取举人的学子。

    更多的,则是那帮往届会试落榜之人。

    好些人都是连续考许多届,直到考上或考死为止。

    当然也有心灰意冷,考过几届之后便放弃了的。

    这些人里,有回到家乡寄情山水的,比如那个号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

    也有进入朝廷大员府邸,成为幕僚的。

    选这条路最有名的,当然是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文长了。

    还有不少人,则是以举人的身份跑去吏部挂个号,看能不能有个补缺的机会。

    运气好的话,说不定刚好有某个官员死了,朝廷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合适之人去顶替,于是某个举人的春天便来到了。

    明朝的科举,还不如之前的朝代,不但只剩下了进士一科,还规定所有考试内容都只能出自于四书五经。

    更糟糕的是,由于朱重八的推崇,这用于科考的四书五经还大多得用朱熹集注的。

    也就是说,所有考生学的,都是朱熹的《四书集注》或《诗经集传》这类,带着强烈个人印迹的东西。

    整个大明,几乎就只剩下了朱熹这一家之言。

    就连王大圣人这么聪明绝顶之人都受到了毒害,年轻时也去搞啥格物致知。

    结果对着一片竹林格了好些天,差点儿没把自己给格死。

    好在最后悬崖勒马,知道被朱熹给忽悠了,于是转而研究起心学来。

    而王守仁虽然捡回来了一条命,却因为当时没日没夜地格物而落下了个病根儿。

    大概应该是得了慢性肺炎这类的病。

    历史上王守仁之所以只活到五十多岁,也跟这个病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那位朱圣人,朱宸濠可没多大的好感。

    可是因为朱重八的原因,他对朱熹也感到很是棘手。

    其实,如今这种情况还已经算是好的了。

    要知道,朱重八当年可是一度想认那位朱大圣人当自家老祖宗的。

    好在朱熹在当时还没死太久,家族传承啥的都很清晰,朱重八也怕自己乱认后会被世人所耻笑,于是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

    否则要是老朱真认下了朱熹当老祖,那恐怕就再也没法摆脱这位圣人对大明学子的思想把控了。

    毕竟大明可是以孝治天下,朱宸濠再离谱,也不敢欺师灭祖啊。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