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炼钢似乎并不难(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sp;而且为了保密,那里也需要有军队长期驻扎。

    朱宸濠还准备将那些从民间搜罗来的冶炼技术,也在此大营中复制出来。

    或许,那个地方就是大明未来的核心军工厂了。

    但要想真走到那一步,肯定需要不短的时间。

    想太远也没用,就现阶段而言,还是得先搞出水力锤锻法来,以提高铸铁的质量。

    随着皇帝令谕的下达,京城内外许多人都忙碌起来。

    首先,工部派出了官员前往浑河两岸选址。

    这个地方肯定不能选在北京城的上游,以免影响居民取水。

    毕竟这个时代是没有自来水厂的。

    水车虽然没有污染,可等搭建起高炉来,就难说了。

    再加上日后还会增添炼焦炉,到那时整个营地所产生的废气、废渣和冷却废水等,恐怕对环境的破坏还真不会小。

    所以,这个地点最好还得离京城远一点。

    为了应对污染问题,朱宸濠还打算寻找一个渣场,再长期雇佣几支流民建工队来负责处理营地的废弃物。

    对这个环境问题,他也很是无奈。

    因为这其实是世界性的难题。

    别看现在那些发达国家一个个人五人六的,可在工业化的早期,又有哪个是干净过的?

    世界上的那些大国,几乎都经历过了一个先污染,再治理的过程。

    当然,现在说啥工业化,还是扯蛋。

    八字都还没一撇呢。

    就朱宸濠来说,还是先将这个营地搞起来才是最紧要的。

    至于最后它只是个实验基地,还是真转成大型军工厂,到时候再说吧。

    在相关人员为朱宸濠的实验基地选址之际,他又下了一道圣旨:

    从今往后,所有来京轮班的班匠,朝廷都将给与工钱。

    这道旨意一传达下去,无论是火药局还是军器局,亦或是非军工业的那些部门,所有的工匠都是欢声雷动。

    因为按照朝廷原先的规定,这些匠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得上京服役一次。

    唯一的好处就是,家里出了一个人后,可以免除另俩人的差事。

    但若是一家的人口多,则除那免役的二人外,其他人还是得服役。

    要知道在明朝,不管是匠户还是军户,都是世代不变的。

    要想改变,唯有参加科举这一条路。

    可想要科举,你就得有钱和有时间读书。

    这就使得有的人为了能安心读书,轮到他服役时,花钱雇请别人前去。

    于是,原本就差的家庭为了一点钱只能放弃读书的机会,几乎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现在皇帝决定给工钱了,不管多少,也能让那些匠户减少生活的压力啊。

    或许,靠着家中几个人的牺牲自我,就能供出一个进士来啦。

    只要那个子弟的官做得够大,全家脱离匠籍也就不再是梦。

    明朝在脱籍上,看似很严,其实只要地位到了,还是不难的。

    就拿军籍来说吧,按规定必须做到兵部尚书,才能脱籍。

    可像张居正、高拱和李东阳这些军籍的大佬,全没有做过兵部尚书,可到了他们后辈参加科考时,户籍便都已经是民籍了。

    这显然是走了皇帝的路子,直接给改了籍。

    所以,无论是给了那帮匠人希望,还是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总之对于朱宸濠这个皇帝,大明所有工匠都是感恩戴德的。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