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技术和质量成反比的钢铁(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存的已经不多了。

    早在宋朝时,树木就已经不够,只好用煤炭取代木炭来炼铁。

    朱宸濠自然也不敢再打木炭的主意。

    他也怕再砍下去,20世纪曾发生过的那场所谓的自然灾害,会出现在他的这个时代。

    他还记得书上说过,自然灾害出现前的那几年,人们所干的就是大炼钢铁……

    既然不能使用木炭,那么便只能给煤炭脱磷脱硫。

    不过这项技术在历史上的19世纪后半段才得以实现。

    就算朱宸濠懂得一点理论,可要想变现,也得进行反复的实验才行。

    此外,还有一个可行的方法,那就是炼焦炭。

    只要有了焦炭,也能生产出优质的钢铁。

    真说起来,早在南宋末年,广东就已经炼出了焦炭。

    比欧洲足足早了500多年。

    只不过随着宋朝的灭亡,这项技术也被埋没了。

    直到现代社会挖出遗址,才发现了焦炭的痕迹。

    另外,历史上的大明朝,其实也已经开始使用焦炭炼铁了。

    不过并非官方,而是一些很小的作坊,所以并没有形成什么规模和气候。

    出现这样的情形,也跟大明奇怪的铁矿石政策有关。

    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中,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是施行的盐铁官营。

    因为,这两样东西,都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可唯独明朝,对铁矿石却是放任不管。

    这当然也是朱重八定下来的规矩。

    他认为,铁器官营是在与民争利,所以铁矿是完全开放,仍由百姓进去采炼的。

    而官方,则只在有需要时,才组织工匠进行大规模的冶炼。

    等觉得数量够了,便完全停止。

    这就造成了另一种后果。

    说到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大明的工匠制度。

    明朝的工匠分为两种,一种是住坐工匠,另一种则是班匠。

    所谓的住坐工匠,就是一直呆在京师或者附近,不得随意离开,完全依附于朝廷的工匠。

    这些人隶属于内府,由太监管理。

    而班匠,就是分散于全国各地,轮流进京做工的工匠。

    他们则由工部来管理。

    班匠中的很少一部分,也会因需要而一直留在地方,叫做存留工匠。

    班匠的数量,要远多于住坐工匠的数量。

    他们进京做工,是服役,没有工钱的。

    甚至连路费都不给报销。

    这也就使得,那些炼铁的班匠在结束服役后,会到各个铁矿去继续工作,以换取收入维持生活。

    于是,各个民间冶铁作坊就慢慢出现了。

    等到了明朝中后期,民间铁厂的规模已远超官方的铁厂。

    就拿大明最大的官方铁厂——遵化铁厂来说吧,人数最多时,也不超过2500人。

    可在当时的冶铁之都广东佛山,民营冶铁厂的工人却多达两三万。

    除广东外,在其他地方的铁矿区,聚集六、七千,或者上万人的也极为普遍。

    既然民间的铸造力量要远强于官方,那么渐渐的,在技术发展上,也就拉开了差距。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