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原地踏步的大明火器(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r />     实际上,就算是21世纪使用无缝钢管复原打造的三眼铳,再辅以工业化生产的黑火药,其有效杀伤射程也不到30米!

    高科技时代的仿制品尚且如此,那500年前的大明原始手工火铳,是个什么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想来,至多也就能在20米多一点的范围内攻破敌方护甲。

    当然,对于没有披甲的战马,造成伤害的距离则要大上许多。

    那些火铳除了威力差,还有一个大问题——

    几乎全都没有照门和准心。

    因此在射击时,只能靠士兵自己的感觉去找目标。

    如此一来,火铳的精确度自然也十分的“感人”,基本上可说是打哪指哪。

    由于射程短,装填弹药慢,在战时,若前方没有阻拦物,手持“神枪”火铳的士兵在面对敌军骑兵时,最多也就只有发射一轮火器的机会。

    然后,人家就开始贴脸砍人了。

    更何况,就算是可以连发的三眼铳,在朱宸濠那个时代,军队中也没装备多少。

    说来也可笑,这种在大明用了几乎近三百年的火器,被大量配备到部队的时间,居然是明朝即将灭亡的最后那二三十年。

    三眼铳这样的老古董,竟然在明末成为了军队的主战火器,还真是既可悲又可叹。

    而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这个庞大帝国会走向灭亡了。

    至于明末军队为何会舍弃射程远,精度高,杀伤力强的火绳枪而选择戚继光认为早就该淘汰的火门枪,原因只有一个——

    三眼铳的使用方法简单。

    在当时,也就只有以戚家军为代表的一部分南方军队,可以熟练掌握鸟铳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而北方军队,普遍不喜欢这种用起来相对要求较高的新式武器。

    说白了,其实也就是明朝北方的军队训练水平太差。

    没有系统的训练,也就造成那些士兵在使用鸟铳时,不是忘了填充铅弹,就是忘了上药,或者干脆连火绳都掉到地上熄灭。

    总之,要是有十个人同时开枪,最终能成功激发的往往只有二三人而已。

    再加上北方的工匠水平越来越差,所造的鸟铳普遍质量不过关,根本达不到实战的要求,这也使得朝中的官员和将领们认为火绳枪言过其实。

    多种因素相加,也就最终导致大明放着真正的利器不用,反倒是捡起了一堆老掉牙的玩意儿来。

    这样的结果也是一目了然——

    大量装备火器的明军,竟然被更多使用冷兵器的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吊打!

    当然,明末时的种种弊病,正是朱宸濠所想要改变的。

    只是他如今还没有那个插手的资格。

    而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获取这个资格。

    不过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朱宸濠再想变革,也得先从全面了解开始。

    只不过这个从自己识海中查资料了解的过程,并不能令他感到丝毫的愉悦。

    就如同他所知的那些火器。

    没一样是能让他觉得满意的。

    火铳不尽人意,火炮也好不到哪儿去。

    明朝时期的火炮,根本不懂科学搭配炮身与口径的比例,还只是单纯靠重量来划定大炮的品质。

    相信现代任何一个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这有多么的荒谬。

    而且在“宸濠之乱”发生时,别说红夷大炮,就算是大将军炮,按照历史进程都还要再等十几年才会出现。

    不过就算是被某些人吹上了天的红夷大炮,实际有效射程其实也并不高。

    可后世之人对红夷大炮的认知,为何会出现那么大的偏差呢?

    朱宸濠觉得,或许是跟明朝官员们太爱吹牛有关。

    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保密原则,官员们才故意混淆视听的。

    但不管什么原因,总之那些相关奏章、典籍什么的,基本上对所提及的火器都是夸大到了极致。

    你若是看明朝跟红夷大炮相关的史料,便会发现,诸如什么“远一二十里,一炮毙数千人”之类的描述赫然在目。

    可实际上,只看徐光启对各红夷大炮炮台之间间距的设置,就能推断出其最佳杀伤距离也就在两公里之内。

    当然,红夷大炮的最大射程肯定是远超这个距离的,只是是随着射程的增加,火炮的威力也必然跟着大幅下降。

    其实对于红夷大炮的射程,清末的鸦片战争就是个最好的佐证。

    按照当时跟英国人实战情况来看,即便是上万斤的巨炮,最大射程也就4、5公里左右!

    至于那些5000、6000斤的,射程更是呈直线下降,甚至有官员上报,弹子射出后超过1里就已无力难准……

    红夷大炮尚且如此,其他的火炮,自然就更加不堪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