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我大明要土司做什么啊?(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人完全不够用啊。

    熟悉的人信得过的也就那么点,而剩余不熟悉,信不过的,你也不敢把他放上去用。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因为那些人压根就没有能力啊。

    吏部并不是没有推荐人才过来,不过吏部推荐的那些人才,满口知乎者也仁义道德。

    但真正干起事来,恐怕不会干净到哪里去,这还是其次,关键是他们不干事呀,你说这地方官员到了地方之后,该判桉的判桉,该了解民情的了解民情。

    但吏部推荐的那些官员到了地方之后,无一不是去和地方的乡绅吃酒。

    美名其曰是和地方的那些人搞好关系,利用民间的力量来管控民间。

    如果这样就可以的话,那还要朝廷政府干什么,直接民间自治不就完事儿了吗?

    而朝廷政府之所以要存在,自然就是有他的目的。

    朝廷政府之所以存在,一方面自然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严和存在感,另外一方面是要造福一方百姓的。

    而如果和地方豪强士绅勾结,能够造福地方百姓的话,那这名声也不至于如此糟糕了。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知道自己到了任上该干什么的官员。

    而不是无头苍蝇一样去找那些地方豪强们,官员到了地方最主要干的事情就是提振经济。

    带着老百姓们一起去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哪家哪户少了些什么东西,有什么困难能解决的,帮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往上汇报。

    这才是一个官员最该做的事情,而这只是最基础的,如果可能的话,要带着一方百姓,继续朝着温饱迈进。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也就是说一个官员如果不能时时刻刻为了老百姓的话,那可真的是没有必要继续当官了。

    而朱启七拼八凑的,好不容易才把基层官员领导的位置给安排完了。

    而基层官吏这个位置还是非常纠结的,也只能暂且用当地人了,不过朱启也明白了1点,那就是关于人才选拔,必须要尽快改革了。

    那些光看着四书五经上来的那些官员们,并不能够在当地管理出什么政绩,只是混混日子,从朝廷这边吃铁饭碗多余的粮食罢了。

    而如果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最主要的就是改变科举的方式,当然想要改变科举的方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肯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首先就要从天下读书人读的书开始。???..Com

    基础的科学肯定是要考的,也是要学的,你说你连统计都做不好,人家给你一个税务表格,你都看不明白,你还当什么地方官呢?

    剩下的就是一些能够带着老百姓赚钱填饱肚子的常识性的东西这些了。

    肯定也要让那些官员们知道,你说一个连种地都不会的官员让他到了县衙里面去,老百姓种地遇上了什么麻烦或者说开垦荒地遇上了什么麻烦。

    找你这个地方官,你都处理不了,你只能天天去跟人家相生喝酒,让你这个地方官有何用?

    也就是说必须要培养一些专业性强的人才。

    这在当时的读书人看来,显然是有点荒谬的事情。

    在他们想来只要把儒家的东西学透摸透了,自然而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至于说老百姓们吃不饱肚子,那就是他们不够勤奋,又或者是这辈子没干什么好事,惹了老天爷生气了,大抵只能这样想了。

    而朱启在昆明待了两个月的时间,看到地方官员政治一塌湖涂,还有底下的百姓们浑浑噩噩,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只能过一天是一天的日子,也是心里难过。

    打仗这种事情他虽然并不擅长,但是带着老百姓们转钱种地,他还是有一手的。

    云南这地方,可是非常富饶的,在现代的中国,云南出产的粮食和农作物,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

    更别提它丰富的自然资源了,而现在旅游业肯定是不会去发展的。

    最需要做的就是进行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为那些老百姓们配齐手里的铁器锄头之类的东西,如果可以一家一户再分一头耕牛。

    梁王继承了他们北元的习惯,在民生方面压根就没有任何的改善,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沦为了农奴,没有自己的财产。

    而朱启首先要做的事情自然就是打地主打豪强,那些手底下拉着一大片农奴的地主,不愿意放人不愿意放田的那不用说了,直接抄家伺候。

    把他们的家产收上来再统一分配,这在大明开国之初已经干过一次了,自然是非常熟练的。

    除此之外就是立下规矩,把大明律法在各地进行宣传,不允许那些地主兼并土地。

    官员更是如此,如果有官员敢兼并土地的话,不多说的直接皮都给你扒掉。

    在洪武初年刑法可是非常的严苛。

    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锦衣卫们盯着的,完全不用担心和这些官员们同流合污。

    毕竟这些锦衣卫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而且朱启对于他们的思想工作也是非常的认真。

    和重视每一个锦衣卫。都会定期进行思想谈话与培养,让他们知道他们所干的活并不是为了自己、

    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利益,当然了,工资什么的肯定会给到位的,但他们干的活更重要的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个民族。

    这种自豪感不断的在他们的心中加深下来,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锦衣卫。在工作的时候时刻想着自己的本职,而不是一有机会就去像那些官员一样贪污腐败。

    不过他不腐败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无法彻底斩断的东西,即便是到了现代各个国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所以朱启只能尽量减少。为老百姓们谋福利,想要完全的杜绝却是不可能的、

    但不管怎么样,科举考试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了,而如何进行改革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而朱启想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刊印新的书籍,然后进而推广并且和天下的读书人们说。

    过两年科举考试的内容就要改革,要改这些新书里面的内容。

    至于说什么书,当然是近现代的教科书了,而能够编制这些教科书的也只有朱启了。

    一想朱启叹了一口气。

    得了,看来想休息的想法又泡汤了,继续编书吧。

章节目录